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共同價值的意涵與形成機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6 00:31:30  


建立制度性機制,推動兩岸共同價值的融合與生成。
 
  2、機制與路徑

  兩岸共同價值的形塑,有賴於兩岸同胞的心靈磁場共振與心靈感應共生。形塑兩岸共同價值需要鋪設體制機制,求索路徑平台。

  (1)、機制

  兩岸共同價值的形塑將是一個漫長、艱巨的過程,經歷價值混亂、衝突緊張、排斥否定、價值解析、相互吸納、否定之否定、以及價值同化、價值合成等多個階段。(注13)其中不同價值之間的衝突緊張、磨合交融、沉澱提煉、發酵融合,將會螺旋迴圈、永不停止。形塑兩岸共同價值可以分為價值主體機制、價值解析機制、價值調和機制以及價值擴張機制四個方面。首先,價值主體機制即是建立確保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的保障機制。需要將“王道”、和諧、中庸、權變等中華傳統價值導入至兩岸共同價值體系中,引導兩岸共同價值的方向,規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機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明,形塑兩岸特色的共同價值。其次,價值解析機制是鑒別、選擇、生成兩岸共同價值的主要途徑,需要選擇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統合方向、符合兩岸文明、開放、多元的價值核心展開整合。再次,價值調和機制則是消除兩岸不同價值之間的衝突、緊張及對立,使之和諧整合、多元並存,相互消融,感應共生。最後,在迴圈重複、螺旋上升的兩岸共同價值形塑過程中,透過價值擴張機制促成兩岸共同價值經歷一個層次上由表及,範圍上由小到大,廣度上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多維立體,內涵上由淺及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多元的擴張過程,使之在現有“存量”基礎上不斷“增量”。

  (2)、路徑

  兩岸共同價值的形塑需要獲得多種多樣的路徑通道、平台保障的支撐。借助於兩岸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智流等的雙向多軌的迴圈流動,促成兩岸同胞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行為準則的對接、整合,由此形塑共同價值。採取多軌並進、多元建構、多維觸發的模式,推動兩岸共同價值的融合與生成。兩岸共同價值的形塑應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設立保障性機構,具體建議如下:

  1、設立兩岸共同文化推動委員會,募集兩岸共同文化發展基金,規劃兩岸共同文化發展綱要,制定並推動落實相關政策、措施。

  2、成立兩岸文字創新推廣委員會,統一兩岸文字,創造一種繁簡合用的新文字,供兩岸同胞使用。兩岸共同編撰《中華大辭典》、《漢英大詞典》,形塑兩岸共同語境。

  3、兩岸共同編撰歷史教科書,包括兩岸共同編撰中華文化史、教育史、農業史、科技史、宗教史、軍事史、音樂史等,建構兩岸共同歷史記憶。兩岸共同整理兩岸族譜、地方誌、民俗民風等。

  4、創造條件,兩岸共同編撰大、中、小學語文、英文教材,逐漸在兩岸各級學校中推廣使用。

  5、構造兩岸共同的文化產業,促成出版、媒體、網路、通訊等產業合作。

  結語

  當前,是兩岸關係六十年來最好的黃金發展時期,兩岸各界精英、兩岸同胞切莫辜負了當前兩岸關係的美好時光,充分體察兩岸共同價值的精神意索(ethos,也即精髓),(注14)積極扮演領航者、整合者、踐行者的角色,建構兩岸新秩序,創建兩岸共同價值,促成兩岸朝向互信互尊、包容理性、多元共用、民主公正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演進,迎接兩岸和平發展的“典範時刻”的早日到來,最後完成兩岸的統合。

  (1)參見殷海光著:《中國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2002年12月第一版。

  (2)引自台灣《聯合報》2009年2月27日。

  (3)《“新大陸人”在台灣》,引自台灣《遠見》雜誌,2009年5月號。

  (4)參考《“新大陸人”在台灣》,引自台灣《遠見》雜誌2009年5月號。

  (5)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6)參見成中英著:《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一書,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7)參考葛荃:《中國化的寬容與和諧——從傳統到當代的政治文化整合》,載《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四期。

  (8)馬英九:《台灣要成為和平締造者》,引自台灣《中國時報》2008年5月21日。

  (9)楊緯中:《在文化邊緣位置,撐起台灣核心價值》,引自台灣《新新聞》2009年4月23日至29日,總第1155期。

  (10)蔡瑋:《思想解放是台灣唯一出路》,引自蔡瑋的博客cw.caogen.com,2009年6月4日。

  (11)參見俞可平:《民主是共和國的生命》,引自俞可平著:《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

  (12)高希均:《展現第二波生命力:從第五項修練中找解答》,引自Peter M.Senge著《第五項修練》中文版序言,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出版。

  (13)參考胡啟勇:《文化整合論》,引自《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總第71期。

  (14)引自黃光國著:《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第30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9月號,總第14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