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王健壯:馬政府不能再活在氣泡裡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7 10:51:03  


  中評社台北8月27日電/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撰文指出,二○○五年十二月,卡崔娜災變後三個月,美國《新聞周刊》製作了一期封面故事,標題是“氣泡裡面的布什”,結論是“布什可能是現代史上最孤立的總統”。 

  《新聞周刊》舉證的事實包括:布什祇信任小圈圈裡的人,他視異見為不忠,對批評者冷漠以待,犯錯時從不鼓勵身邊的人告訴他真相,重用的人都是極端右派,《新聞周刊》調侃他:“要布什重用一個溫和派,大概比讓德州變成法國的一省還要困難”。 

  而且小布什身邊的人祇敢講他愛聽的話,壞消息一律留中不發,連國務卿萊斯都曾經警告想對布什說真話的人:“別告訴他,免得他生氣”。圍困布什的那個氣泡,就這樣愈變愈大,也愈變愈密不透風,因而導致他對卡崔娜災變的嚴重性冷漠無感,對伊拉克戰爭的深陷泥淖渾然不知。 

  事實上,卡崔娜災變過後半個月,《時代周刊》就已刊登過一篇標題為“在氣泡裡住了太久?”的長文,批評白宮裡沒有人願意或有膽識告訴布什“總統你錯了!”白宮幕僚甚至自豪他們常對布什說“總統先生你放心,一切都在控制中”;《時代》記者形容布什活在一個閃爍著玫瑰色光芒的氣泡中。 

  兩大知名周刊都以“氣泡中的總統”比喻,描述布什如何與現實疏離,但你可以想像布什是怎樣回應這樣的批評嗎? 

  他在接受NBC訪問時說:“我必須坦承,我跟《新聞周刊》那些編輯,每天早上確實不是在同一個星球上醒來”,“我承認我是史上最孤立的總統,因為我完全孤立於民調專家之外,也完全孤立於那些先有結論再誘導民眾的新聞記者之外”,“我從來不看新聞性的周刊,我祇對新聞有興趣,對評論毫無興趣”。 

  而且,布什自認在反恐與救災這兩件事上,“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歷史會還我公道”。面對這樣一位永遠爬不出氣泡的國家領導人,美國民眾除了大嘆倒楣外,也有人預警:“氣泡總統”雖可怕,但他的疏離與傲慢是因為民眾的無知與縱容所造成,如果沒有人戳破總統的氣泡,遲早會出現一個更可怕的“氣泡中的美國”。 

  馬英九是不是會像布什一樣,也變成一個“氣泡中的總統”?莫拉克災變前,許多人已經早有這樣的擔憂,災變後,擔憂果然成真,許多人都看到馬英九與他的團隊,確實是活在一個與現實隔離的氣泡裡面。 

  馬政府的人,可以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來描述:其一,他們是同一個模子鑄刻出來的產品;其二,馬是本尊,他的“閣員”就像他的分身;其三,他們的思想理念是近親繁殖的產物;其四,他們的政治基因相似度太高,高到他們從外形到內在都很難辨別差異。 

  但有這樣特性的一群人,可以組成一個俱樂部,但卻絕不能組成一個政府團隊;尤其是“國家”領導人,更不能以“造我的形象”去選擇他的執政團隊;否則,任何一種外來病毒的突襲,都可能在一瞬間摧毀基因相似度過高的所有團隊成員,莫拉克災變讓馬政府團隊集體重傷,就是一個嚴重警訊。 

  而且,馬政府裡面的喜鵲太多,烏鴉太少,甚至根本連一隻烏鴉都沒有,他們也不耐煩聽辦公大樓外面的烏鴉每天呱呱亂叫。 

  舉兩個例子:有次跟一位首長吃飯,我提醒他:“你有沒有看到你老友某某人,最近批判你的那幾篇文章?”這位首長竟面露不悅地回答:“也不過就是他一個人而已”。另一次跟另一位首長聊天,我提醒他要注意,有些過去支持馬政府的人,現在卻是批判他最凶的人,這位首長竟略帶不屑地嘲諷:“有些人火氣變大了,但腦袋瓜卻沒變大”,傲慢疏離,莫此為甚。當然更不要談那些在災變中被罵到臭頭的官員,他們雖彎腰低頭致歉,但每個人心中其實都躲著一個小布什。 

  莫拉克災變讓馬英九與他的團隊現出原形,他們現在立刻該做的是:消極的不能讓氣泡變大,變得密不透風;積極的要趕快從氣泡裡面爬出來;當然更要有人大聲說出氣泡的真相,否則,馬英九也會像布什一樣,被歷史定位為:他是一個“活在氣泡中的總統”。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