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青少年找工作心態
本港失業率自二○○七年第四季止跌回升後,最近幾個月都站穩在百分之五點四的水平,但是青少年失業率卻日趨嚴重。當局下了不少工夫提供培訓機會,但也需要青少年養成自強不息和刻苦耐勞的工作態度。
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的失業率,今年第二季升至百分之十二點六的接近兩年高位,當中十五至十九歲的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二十四點三。經濟滑落導致企業人手需求下降,大量有經驗又高學歷的優質人才待聘,學歷較低和經驗不足的青少年,首當其衝受到淘汰。此外,部分青少年工作意欲不強,寧願百無聊賴或倚靠家庭接濟過日子。
芸芸找不到工作的青少年中,有相當部分是有工作意欲,奈何缺乏自信和經驗,求職和人際關係技能又比較生疏,政府提供毅進課程,以及“展翅.青見計畫”,提供職業導向課程,或全面職前及在職培訓,可以幫助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舒服賺快錢 添社會問題
較難解決的問題,在於部分青少年又要賺錢又要舒服的生活態度。本港踏入富裕社會,福利制度發達,為下一代累積了不必急於投身社會的豐厚本錢,不像“獅子山下”的胼手胝足年代手停口停,讀書不成者為餬口連苦力也要做。現時部分青少年寧願賴在家裏,或日日夜夜與同伴對着電腦玩樂,也不肯投身建造業,甚至在零售或餐飲業工作幾天已嫌辛苦放棄。
在經濟異常好景時,企業人手不足而“飢不擇食”,這類青少年還可謀得一工半職;但在經濟情況普通的年代,他們就變成游手好閒的一群,不只浪費天賦為自己和社會創富的生產力,部分人更可能為賺舒服快錢去援交,去帶毒,為家庭及社會添加問題和負累。對他們來說,工作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可有可無的工具。
找到意義 不怕工作枯燥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半世紀前的代表作之一《生之欲》(港譯《留芳頌》),主角是一位本來尸位素餐的行將退休公務員,他生命中的轉捩點,是遇到一位學歷不高的年輕工廠女工,她形容自己在生產綫每造一隻玩具白兔,就想到為一位小孩帶來歡樂。這位少女從枯燥的流水作業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感化了主角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決定“打好自己份工”。
正是這份認真工作的態度,令日本在上世紀下半葉,由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戰敗國,變成今天以品質取勝的工業強國。今天日本與香港同樣面對富裕社會下一代吃苦能力退化的問題,但是日本人認真的工作態度,仍然令日本品牌維持到全球消費者的信心。本港社會營商文代較重短期回報,也間接形成一些青少年急功近利的工作心態,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及早協助青少年思考工作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