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放西藏 十八軍血肉之軀築成了進藏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0 13:30:14  


 
  昂揚的鬥志和樂觀的精神,是十八軍漫長行軍的支撐力。

  “二呀麼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古樹哪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岡,羊腸小道哪難行走,康藏交通被它那個被它擋,鐵打的漢下決心,堅如鋼,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這一首被十八軍傳唱的《歌唱二郎山》後來傳遍了全國。海拔3437米的二郎山,是進軍西藏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不僅氣候變化異常,而且山高坡陡,空氣稀薄,原始森林裡盡是腐爛枝葉和苔蘚,摔跤受傷是常事。當地流傳著一句諺語:“車過二郎山,像進鬼門關,僥幸不翻車,也要凍三天。”已是隊長的劉志均帶領著隊伍經過二郎山時,突然興致來了,向他的戰友們揚了揚胳膊,“賽車,敢不敢?”他的提議讓戰士們重新振奮起來,只見幾個年輕人推著架架車從山頂嘎吱嘎吱飛下山。“二郎山是我走過最危險的地方,我們卻是用這樣的方式過去的。”

  愛上藏族女翻譯

  藏漢結親傳佳話

  “尊重藏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是行軍過程中強調最多的一項,走路不忘保護經幡和瑪尼堆,不打漁、不捉麻雀、不砍‘神’樹,寧可頂著風雪搭帳篷住野外,也不住寺廟,即便借住藏族百姓民房,也會回贈禮物表示感謝。”劉志均說,嚴明的紀律讓當地藏族群眾十分驚奇和欣喜,當地群眾拉著牦牛自發組織運輸隊,幫助十八軍翻山越嶺。幫助當地群眾修房、建水渠,也是劉志均行軍任務之一。

  十八軍為了更好與藏族群眾溝通,十八軍成立了藏訓班,請了當地僧俗老師為官兵教授藏語,“從最基本的字母開始,嘎喀嘎那,答踏答那……”劉志均的愛情,也是從這裡收獲的。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劉志均愛上了當地的藏族女青年——為十八軍做藏語翻譯的巴珍,“她是個勤勞、善良的姑娘。”藏漢結親,算是身肩和平解放西藏,更要建設好西藏雙重任務的十八軍身上特有的時代烙印,如今,大部分十八軍老戰士已經作古,但是他們的後代仍然留在青藏高原,繼續履行著父輩的職責。

  當劉志均繼續踏上行軍路時,巴珍毫不猶豫跟上了隊伍。

  安家昌都江達

  英雄仍未老

  1950年10月6日,在西藏地方當局拒絕和談並以武力對抗的形勢下,遵照黨中央指示,西南軍區向十八軍下達昌都戰役命令,戰役於當月24日勝利結束,時任十八軍某師師長的吳忠撰文稱讚:昌都戰役,打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門。西藏談判代表團最終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的方針,並於1951年5月23日簽訂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

  1951年9月9日,十八軍先遣部隊到達拉薩,並舉行了進入拉薩的入城式,受到拉薩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五星紅旗終於飄揚在了雪域高原上。1959年,西藏平叛,並開始實行民主改革,施行了千百年的黑暗封建農奴制度宣告結束,西藏邁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西藏和平解放的消息,讓劉志均徹夜難眠,他也在規劃著自己的新生活。作為十八軍後勤力量,1952 年,劉志均隨部隊將道班房修到了西藏昌都地區江達縣,根據安排,他留在了江達縣,駐守著道班房。“巴珍作為藏語翻譯,本有機會跟部隊到拉薩,將來謀份更好職業,但是,她想都沒想就留了下來。”劉志均很感謝他的妻子巴珍,選擇和他共度艱苦生活。

  此後的10年間,劉志均的三個孩子相繼在此地出生,1959年,劉志均從部隊退伍轉入地方,成了西藏自治區交通廳管轄的公路養護段職工,他的三兒子劉從清回憶起童年生活,依然很感慨:“夏天上山采蘑菇,挖野菜,冬天打柴,現在看來很像是郊游,那時生活艱苦,但全家都過得很快樂,父親經常說,戰鬥歲月都挺過來了,和平日子有啥過不去的坎呢?”

  如今,劉志均老人已經84歲高齡,已在拉薩安享晚年,喜歡逛拉薩新城,在繁華街頭站一站。他的3個孩子在西藏有了各自的事業,他的孫子也有了學成回西藏工作的決心。

  西藏的第一所學校、第一座電站、第一所醫院……到底有多少個“第一”跟十八軍有關?又有多少十八軍官兵安家西藏,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都已無從追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兌現了誓師大會上的莊重諾言。(來源:揚子晚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