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港金融產品再掀爭議 內地客勁蝕十億興訴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1 09:14:49  


內地Accumulator投資者向金管局遞交投訴本港銀行的公開信。左起:立法會議員陳鑑林、投資者賴建平、香港私人銀行受害者聯盟總聯絡人金亮及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
  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雷曼迷債風波未息,內地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苦主又殺到,本港銀行信譽受嚴重挑戰。內地“香港私人銀行受害者聯盟”6名代表,昨日專程從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來港,投訴本港多間銀行以不良銷售手法,誤導他們購買Accumulator,令 10餘人合共損失逾10億元。聯盟代表在立法會議員陳鑑林陪同下與金管局助理總裁李令翔見面,後再到灣仔警署報案。金管局對事件表示遺憾,稱盡可能3個月內看完所有投訴個案,以確定有無表面證據支持進一步立案調查。匯豐銀行、荷蘭銀行及星展銀行均強調,產品銷售嚴守業內規定,合乎監管機構要求,並拒絕評論個別案例。

  文匯報報道,該聯盟現時為數約10餘人,均是本港銀行KODA產品的受害者。所謂KODA,是一種與股票掛鉤的期權合約,英文全稱是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投資者購買KODA後,能夠以較某股票現價低10-20%的行使價買入股票,因此內地稱其為“打折股票”。KODA看上去很誘人,但潛在風險極大,因為它“賺有頂,蝕無底”。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指,客戶購買KODA後,當股票價格升過現價3-5%時,合約會自行取消;但若股票跌破行使價時,投資者必須雙倍吸納股票,損失也不斷擴大。業內稱其為“富豪殺手”,往往“賺一粒糖,輸一間廠”。

  料內地苦主逾3000人

  聯盟官方網站“打折股票網”披露,聯盟成員分別在星展、匯豐、花旗、恒生及荷蘭銀行等被“誤導”開設私人銀行戶口投資KODA,損失金額數百萬到上億元不等。聯盟總聯絡人金亮估計,內地實際苦主逾3000人,大多數人礙於面子或不敢與銀行“鬧僵”而不敢站出來投訴。聯盟曾嘗試與本港銀行溝通,但銀行很“蠻橫”,堅稱“未做錯任何事”,故求助金管局。金管局數據披露,截至08年2月,本港市面上銷售的 Accumulator達1324億港元。有投行報告指,07年本港銷售的千億Accumulator中過半賣給內地投資者。

  至於Accumulator禍水如何“北上”,聯盟成員之一、上海創天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賴建平透露,本港銀行有部分職員專攻內地富豪市場,依托現有客戶帶客或電話推銷的方式攬客,與新客戶認識後會通過飯局及外出遊玩鞏固關係,再游說其開設私人銀行戶口購買KODA。他們推介產品時一般會淡化風險,突出回報率,如稱“香港股票市場是成熟的市場,PE值穩定,股票大跌的可能性很低。”

  港無法律禁銀行北上攬客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香港並無法律禁止本港銀行“北上”攬客,有關行為是否違法仍需視乎當地法律。但郭田勇指出,內地法律規定禁止外資銀行在大陸地區銷售未經許可的金融產品,而KODA並未獲銀監會批准。然而,銷售銀行千方百計規避法律限制,有銷售員會建議客戶在海外註冊空殼公司進行投資、或利用在港的生意往來資金投資,以及邀請客戶來港開私人銀行戶口。這樣一來,銷售銀行、投資資金以及產品審批都在境外,投資者不受內地法律保障,一旦發生糾紛,救助途徑少之又少,而銀行則可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帶”過關。

  有關事件已引起內地重視,央視《經濟與法》專題節目直言,內地須完善法律加強監管。內地17家律師事務所共同起草了“為欺詐性非法銷售海外金融產品之中國受害者維權的聲明”,願意為受害者提供幫助,新華網評論指,這標誌著中國法律界正式向銷售“金融毒品”的香港銀行宣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