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公報:改善空氣質素要按緩急坐言起行
http://www.CRNTT.com   2009-07-24 11:40:18


  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對粵合作 港人勿自視過高”的社評說,特區政府昨日發出“更新空氣質素指標”諮詢文件,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

  社評表示,文件主要內容為參考“世衛”組織二○○六年制訂的“空氣質素指引”,分階段改善本港的空氣質素,受管制的污染物共七項,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鉛、可吸入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及臭氧;具體管制措施則有十九項,包括增加天然氣發電至百分之五十、提早淘汰舊式車輛、設立低排放區、重整巴士路線、擴展鐵路網絡、強制實施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等……。

  社評指出,本港空氣質素欠佳,已不必專家論證或儀器數據,只要往銅鑼灣街頭一站就可以“深有體會”;遇上無風的日子,維港上空灰濛濛一片,更叫人吃驚和心傷;近年港人患上鼻敏感等呼吸道疾患的人數大增,也與空氣質素有關。近年多項在港外國商會的調查均顯示,投資者和外籍員工都很喜歡來港工作、開公司,美食、購物都很誘人,但來港生活一段日子後,不少人便堅持要離職他往,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空氣質素太差,受不了。

  因此,可以說,訂立更嚴格的排放管制指標,不必任何諮詢都必定人人拍手贊成,更何況現行指標制訂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早已不合時宜。但問題正如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所說,要改善本港的空氣質素,市民和社會都要付出代價。

  社評又說,這“社會代價”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的,如規定半數發電量採用天然氣及增加減排裝置,“兩電”會“大發慈悲”不加電費嗎?加速淘汰污染嚴重的舊式車輛,一般小車主負擔得起換車的費用嗎?這是有形的代價,還有各種生活習慣、個人便利上的改變,如設立低排放區、壓縮巴士路線以至建築物和家用電器實施能源效益守則,市民在適應上都必須付出代價。光是娛樂場所的禁止吸煙一項如此“是非分明”的條例,醞釀經年後在實施時仍遭到不少阻力,可見要人們改變日久“積非為是”的生活習性並非易事,屆時巴士路線少了、班次疏了,一些習慣出門口就上車的市民可能又要遊行抗議。

  因此,眼前展開的“更新空氣質素指標”公眾諮詢,為了喚起公眾關注,為了凝聚更大共識,當然都有其必要、無可厚非,但四個月的諮詢期不可能解決任何實質問題。當前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必須在改善本港空氣質素這一問題上拿出更明確、堅決的決心和力量,在諮詢、參考市民業界聲音之後,從速制訂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予以落實,切忌曠日持久,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如諮詢文件中提出的十九項排放管制措施,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落實,應該按其重要性、可行性,分出緩急輕重,分期分批落實執行。

  社評稱,至於說,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空氣質素,本港不可能“獨善其身”,昨日有傳媒也提出了珠江三角洲整體空氣質素的問題。對此,邱騰華局長的回應是中肯和實事求是的,現階段香港要先做好“本份”才再講其他。事實是,改善空氣質素已經成為粵港合作的重要課題並提上議事日程,粵省當局對環保問題十分重視,當地工業不少是港資中小企,侈言廣東“搞壞”香港空氣質素,說法是不符事實、也是不負任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