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評論月刊社論:厚植兩岸共同利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12 00:13:55  


 
  和平發展,需要兩岸共同構建,需要兩岸當局和民眾共同努力,需要大家來共同締造。正如已故海協會長汪道涵所言,“兩岸之道,唯和與合也”。如何實現“和”與“合”,需要兩岸各界人士深入細緻探討。祗要是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兩岸之間“和”與“合”的,有利於台灣、大陸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根本利益的文章和意見,《中國評論》都願意發表,願意成為兩岸和平共構的思想交流平台。 

  我們認為,在和平發展共構期,最重要的,首先是厚植兩岸的共同利益。經濟是一切整合的基礎。兩岸融合,關鍵因素也在經濟。目前之所以大多數台灣民眾對統一有疑慮,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台灣經濟發展水準要高於大陸。但大陸改革開放30 年來,發展速度驚人,總體經濟實力已經高居世界前三名,且擁有廣闊的腹地和快速發展的後勁。而台灣自步入經濟轉型期後,由於自身種種條件限制,整體規劃不足,錯過了經濟昇級轉型的好時機,導致十年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事實上,正如島內有識之士所言,要實現台灣經濟的第二次起飛,祗能與大陸的發展整合配套,相互協同,共同發展 , 形成廣泛的共同利益體。如果僅僅從市場、資金、遊客的角度看待兩岸合作,單方面要求大陸給予優惠,台灣經濟維持現狀可以,但要根本轉變則很難。台灣方面對此應有清醒認識,要就此展開深入探討,有大視野,做大決斷。 在厚植共同的經濟利益之外,還需培植共同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文化利益、社會利益等,逐步構建“共同家園”。 

  其次是需要兩岸民眾、特別是台灣民眾構建新的情感認同和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兩岸之間互利易,交心難。這也是為甚麼我們說和平發展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渡期的原因。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歷史際遇,造成了今天兩岸同文、同種而難同心。要溶解歷史造就的“悲情意識”、“反中(恐共)心理”、“台獨迷思”等堅冰,改變這些舊觀念,需要兩岸當局及全體民眾的長期共同努力。情感的改變,不是一朝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她需要經濟、文化、觀念、體製文明的滋養,需要理解和包容,需要環境和時間來培育。否則,即便形式上統一了,而思想觀念上不能認同,仍可能出現反復。 

  總之,厚植共同利益,培育主流社會新的情感認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的主要使命, 也是未來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物質及思想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