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民進黨知道什麼叫做“經濟民主”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26 08:43:14  


  中評社台北6月26日電/民進黨說:主張簽ECFA須經公投,不是“政治動員”,而是要建立“經濟民主”的機制。

  請問民進黨:舉世簽訂數百個FTA,哪一個經過公投(歐盟進入政治整合時除外)?議簽ECFA若須經過公投,己方底牌盡揭,將如何與底牌全蓋住的北京談判?再者,請問民進黨,貴黨過去執政八年期間,對外“積極管理”,對內“二次金改”,又有哪一項尊重過“經濟民主”,更有哪一項曾交付“公投”?

  聯合報社論指出,談起“經濟民主”,民進黨確實應當痛切反省自己過去執政八年在“經濟民主”上的惡劣表現。去年“立委”與“總統”選舉,民進黨慘敗,本報社論曾經著文討論過“經濟”與“民主”的關聯;值今既然有人提出“經濟民主”的議題,不妨與民進黨溫故知新。

  去年五月一日,本報社論題為〈政黨競爭的新標尺:全球經濟與單一選區〉,內文指出:過去二十年,台灣“民主化”的主題是“本土化”;政黨競爭的主要標尺是“外來政權/本土政權”、“愛台/賣台”、“台灣人/中國人”等等。但是,隨著全球化、中國崛起,及台灣邊緣化等的趨勢出現,“經濟民生”逐漸成為台灣的主要社會議題。一方面,由於台灣採行自由經濟並面對全球化,人民率皆期望執政者能改善經濟民生的環境;另一方面,台灣又實行民主政治,人民可以透過選票來操持“國家”路線。因此,能夠增進改善經濟民生的“國家”路線,會受到選民支持;對經濟民生不利的“國家”路線,會遭到選民的反對。

  於是,在不知不覺間,台灣政黨競爭的標尺,漸由“民主/本土”的聯結,轉變為“民主/經濟”的聯結。“民主”不再被“本土”的假議題所挾持,“選票”被視為可以改善“經濟民生”的手段。

  準此以論,台獨勢力在二○○八年急遽式微,除了是因民進黨失政敗德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亦在台獨的鎖國與內耗,不利台灣的經濟民生,所以也就不符合現今的民主認知。二○○八年“立委”及“總統”選舉的結果顯示:台獨是“害經濟”的,所以台獨也是“反民主”的;由於“經濟的台獨”不可行,所以“政治的台獨”受質疑。

  過去,在“民主/本土”的舊標尺下,李登輝與陳水扁可以用“政治路線”來決定其“經濟路線”;但是,今後在“民主/經濟”的新標尺下,政黨似乎應以“經濟路線”來決定其“政治路線”。因為,在“自由經濟/人民要活下去”,及“民主政治/人民可以選擇“國家”路線”的交互作用下,任何政黨若堅採與民生經濟背道而馳的“國家”路線,恐怕難以在民主選舉中獲得支持。

  若要談“經濟民主”,以上論述或許可供民進黨認真參考;亦即,“經濟民主”的真諦應反映在“治國理性”上,而不宜淪為“公投”之類的政治操作。

  準此以論,面對十餘國家已與中國大陸簽訂FTA,且累計二十餘國家即將與中國簽訂FTA,此一架構已是接近全球半數人口的最大經濟體,而台灣顯然不可自外於此一架構;故而,若從“經濟民主”的觀點來看,這已不是要不要與中國簽ECFA的問題,而是應當將焦點擺在如何始能趨利避害地簽。亦即,不能“光靠罵國民黨”(蘇貞昌語)。因而,與其玩弄民粹公投,將ECFA當作選舉動員的政治玩具,民進黨何不善盡在野黨的角色,對馬政府及彼岸北京政府,用心用力地在“如何簽”方面表達台灣民間的聲音?

  既然民進黨提出“經濟民主”的概念,正可藉此反省過去八年執政期間“經濟”背離“民主”的異象,並設法在民進黨未來的政經論述中,將“經濟”與“民主”作一理性的聯結。民進黨之敗,豈不正是敗在違反“經濟民主”?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