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華裔恐被降為次類別 影響華社政治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20 10:12:22  


 
  但“有時間”卻不一定“有意願”

  據記者了解,很多華人對此事反應冷淡,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很多華人表示並不清楚此事,儘管英國政府宣布對2011人口普查的提案要進行公眾咨詢,但除了少數華社領袖清楚此事,很多普通的華人並不了解,更談不上了解此變化有何重大影響;

  第二,“華裔”是否歸入“亞裔”類別的問題,並不像“內政部打擊黑工”或是“是否將中餐廚師列入勞工短缺名單”等事件那樣直接地威脅到了很多華人的“飯碗”,也不像移民政策變化那樣清晰地讓華人看到了自身利益所受的威脅,所以很多人認為“華裔”屬於“主類別”還是“次類別”,不過是聽上去好不好聽的“面子”問題,並不“值得”為此事去花費時間和精力;

  第三方面的原因則是,很多英國華人並不熟悉英國的政治體系,更沒有形成參政的習慣,加上缺乏和主流溝通的渠道,因此,認為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去進行爭取。

  以上三個原因,形成了華社中少數人積極奔走,大多數人沉默不語的局面,讓爭取的聲音顯得孤立無援。

  而這種狀況,則可能給英國全國數據辦公室(ONS)造成“華社對此事並不關心,此修改沒有什麼阻力”的印象。

  正如林懷耀先生此前指出,儘管ONS表示要廣泛聽取公眾的意見,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來,他們似乎並沒有表現出認真聽取華人意見的耐心和意願。

  絕非“面子問題”那麼簡單

  但事實上,這個變動並非無關緊要、無關飯碗,而是會用一種更為隱秘、長遠的方式產生一個根本的作用。

  其實,之前華社遇到的一切具體的問題,例如移民政策、打擊黑工和“有條件特赦”等問題,從根本上都會受到這個全國普查數據調查的影響。

  在這個普查中所占據的位置以及由此造成的統計數據的差異,其實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占據了這個戰略制高點,便可事半功倍,以逸待勞,反之,則可能是費力不討好。

  2008年12月11日發布的白皮書中明確指出,此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信息將成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而且還將決定政府資金的分配,以及決定哪些公共設施和領域是需要重點投資的。

  林懷耀先生也指出,這既不是一個“名目”問題,也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現實的政治經濟利益問題。

  他認為:“如果我們了解一下英國人口普查的實際目的,我們就會知道這是一個社會性、政治性的界定。因為人口普查重點要考察三個方面的效果:機會平等政策的效果、反歧視政策的效果和公共資源分配方式的影響。把‘華裔’從主類別降入次類別,同時意味著將公眾對華裔族群的關注程度的下降。”

  關注程度的下降,不僅意味著沉默的華社將進一步隱沒在公眾的視線之外,華社的訴求進一步湮沒在其他亞裔族群的訴求之中,還將意味著華社爭取平等認同、反歧視和獲取資源的渠道的減少。

  林懷耀還在寫給Glen信中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證明此項修改會帶來的數據差異:

  如果按照2001年的分類方法,“華裔”作為一個主類別,下面分別設立“華裔:華人”和 “華裔:其他”兩個條目。在第一個條目下假設有220,561人,在第二個條目下假設有214,676人,這樣統計出的“華裔”的總數就是435,237人。但如果現在把“華裔”歸到“亞裔”之下成為次條目,則很多本來應該選“華裔:其他”的人士,很可能選擇“亞裔:其他”,從而使得統計出來的“華裔”數量大大少於實際數量,這樣“華裔”的總數可能就只有220,561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也會被評估得偏低。這些結果都會直接影響到英國政府制定政策時對華裔群體利益的重視程度以及相關資源的分配。

  顯而易見,從“主類別”到“次類別”,並不是聽上去是不是“好聽”、看上去是不是“很美”的“面子”問題,而是密切關係到華社今後在爭取政治地位、經濟資源方面能有多大的話語權、多大的能量和多大的成功幾率的“實際”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不作為,正如同主動放棄“戰略制高點”,雖然現在省了心,卻極有可能帶來長期的被動局面,耗費比現在多許多的時間與精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