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深圳試水政改遇官場地震:不因許宗衡案停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9 15:02:54  


 
  政改深圳

  在深圳的歷史上,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嘗試,其中曾引起轟動的包括1983年的蛇口工業區管委會民主直選改革,1988年提出的“行政主導+立法委員會”的政改構思等等,但大都無疾而終。2003年提出的“行政三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曾一度被媒體熱炒,後來變得悄無聲息,因此被認為深圳的政改嘗試再一次無疾而終,實際上,這一次嘗試一直持續到了現在,和綜改方案一脈相承。

  馬敬仁告訴記者,在行政改革領域,深圳一直走在全國前面,和經濟體制改革走在前面一樣,深圳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已經全面開始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機構改革似乎總走不出一個怪圈,那就是機構人員總是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最終總人數總是減不下來。馬敬仁認為,究其原因,是因為政府事務並沒減,事務不減,機構減了也沒用,事務總得有人做。中編辦通過2003年在深圳的試點,最後感覺到,只有通過把一些事務從政府剝離出去,才能由大政府變成小政府,真正為政府瘦身。

  減事務的根本辦法,就是打破政府對公共權利和公共事務的壟斷,引入其它管理主體。馬敬仁告訴記者,行政三分其實不難,難的是外部的改革,要有相應的機構能接過政府減下來的事務。2003年,外部條件還不是太具備。2003年以來,深圳一直在培育外部條件,比如進行社區自治,NGO、NPO的培育,事業單位的改革,委托、外包、購買服務,行業組織、社團組織的培育等等。

  “主體多了,就需要社會和市民的參與,民主也就水到渠成了。”馬敬仁這樣總結。

  據悉,深圳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將黨委部門之間、政府部門之間,以及黨委與政府部門之間職能重複或者相近的部門進行整合。這被認為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最難點,因為涉及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

  馬敬仁認為,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決策部門屬於大部門,執行部門屬於小部門,決策部門越來越少了,但是執行部門會有一個放量。執行機構,功能比較單一,量會比較大。短時間看,改革還是一個增量改革。然後在幾年的時間內,首先是靠自然減員,每年都會有一些人退休。其次是有些執行機構屬於培育性質,開始由政府來管,將來培育成熟了,有些機構在社會上會很有發展,這時就比較容易剝離出去,像當年政府的第三產業一樣,贏利能力非常強,會分流很大一部分政府人員。

  馬敬仁認為,從將來發展趨勢看,大區制肯定向小區制發展,因為大區管理起來太難。目前光明新區已經從原屬的行政區中劃分出來,光明新區屬於功能區,和原來的行政區不同,將來可能還會劃出五六個。這些功能區就會成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由當地政府按功能需要設置,而不是一級行政管理部門。

  按照新的設計方案,所有的區將來都想改建成管理區,實現一級政府三級管理。馬敬仁告訴記者,在條件未成熟之前,還按功能區來建。通過這一過程,行政區會逐漸消失,被管理區和功能區取代。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深圳能在5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完成這一改革,將對全國實行一級政府三級管理有極大的樣板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