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美國”作者:兩國“聯姻”正面臨重重困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6 10:46:30  


 
  政治家推波助瀾

  如果不是有後來的全球經濟危機和G20峰會,伯格斯滕和他的“G2”可能不會有太多人知道。美國智庫學者本來就擅長製造概念、創造名詞,可是“名詞”真能“出名”者則甚為寥寥。實際上,伯格斯滕的文章發表後的半年多時間裏,並沒有激起太大的反響。

  然而,隨著全球金融危機不斷加深,以及在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果斷有力、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依然看好的背景下,西方呈現出把遏止全球性衰退的希望寄託給中國的輿論傾向。今年4月份在倫敦召開的G20峰會,讓中國在西方媒體的筆下開始“脫胎換骨”。伯格斯滕的“G2”概念因此被媒體挖掘出來,一舉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詞。

  而布熱津斯基、基辛格等美國前政要的相關言論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今年初,布熱津斯基在華盛頓接受日本《讀賣新聞》專訪時說,“在雙邊關係方面,美國應該加強與中國的關係,確立G2的關係。”布熱津斯基是卡特總統時期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奧巴馬在競選期間的外交問題顧問。他對G2的公開支援,讓日本媒體驚呼“這恐怕不只是一種幻想”。

  戰略界的聲音也迅速傳到了政策層。今年3月,世界銀行行長、前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撰文表示,中美兩國必須成為20國集團的引擎,“沒有G2強勁發展,20國集團就將會令人失望”。不久後,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在《衛報》發表觀點表示,中國將成為21世紀“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中國將與美國一道,成為兩支“權威力量”,成為“世界兩強”。米利班德是西方第一位公開支援建立“G2”的在任政治家。

  儘管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其他政府高級官員並未對“G2”做過公開表態,但國務卿希拉里在訪問中國時提到的中美“同舟共濟”,令外界遐想不已,被外界觀察人士看作是對“G2”的間接承認。甚至有日本媒體以“G2”來描述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

  淪為“中國威脅論”

  從“中美國”到“G2”,再到後來甚囂塵上的“中美共治論”,概念提出者的初衷正在經歷著意想不到的“變形”。

  “G2”的說法同時引發了西方眾多的反對聲。布什政府時期的國家安全會議亞太資深主任韋德寧在今年4月初表示,“雖然美國和中國關係的確重要,但如果把美中關係稱為 G2,就會深深傷害美國與日本、印度等其他亞洲盟國和友好國家的關係”。美國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太平洋論壇出版的《PacNet》4月30日發表文章認為,美國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極其必要,但世界治理的範疇仍然不只是經濟。把這種關係變成兩國集團將製造出一種全球治理的錯覺,只能引發兩國盟友和朋友的反感而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而與此同時,西方媒體上也悄然冒出沒有消息來源的“中國提出與美國共管太平洋”的報道。5月20日,中國外交部公開否認了這一說法,而就在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的前一天,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華盛頓強硬表示,“美國不會把太平洋讓給任何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