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上海“小台北”正在消失中 反映了什麼現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15 11:29:56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上海有個‘小台北’在哪裏啊?”與很多初到上海的台灣民眾一樣,台灣青年林肖恩曾經一下飛機就迫不及待地向身邊的親友打聽。

  所謂“小台北”是位於上海西部的一處境外人士聚居區——古北新區。2001年之前,上海內外銷商品住房分開,按照相關規定,古北新區集中供應針對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士的高檔外銷房。

  道路積水、雜草叢生、夜晚漆黑……古北新區1987年動工興建時,那一帶周邊還看不出高級社區的影子,種種“水土不服”考驗著第一批來滬的台商,但當時新區打出的廣告語“離虹橋機場只有10分鐘”還是打動了許多人。

  台商太太汪美華說,在浦東機場尚未興建時,“距離虹橋機場近”對於許多看重便捷來往的台商,是考量購房時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年剛到上海,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情況下,大家當然希望找到熟悉的朋友,住在朋友身邊,於是本能地選擇‘抱團’,”台籍人士Cindy對新華社記者說,“在台商心目中,哪裏有機場,哪裏就會有發展商機,對外聯繫也方便。”

  1993年,台商黃彥達的家族企業“登陸”上海,選擇的工廠地址距離虹橋機場僅幾分鐘車程。2000年黃彥達正式接手企業時,也選擇了在虹橋機場附近安家。他說,很多台商“愛事業如家”,選擇工作、生活都靠近機場很自然。

  台商的青睞,促進了古北新區慢慢完善起來,一座座建築拔地而起,配套設施日臻完善:這裡附近有家樂福、易初蓮花等大賣場,有正宗的台灣滷肉飯和珍珠奶茶,有在台灣長盛不衰的明星小店——阿宗面線和鹿港小鎮、鼎泰豐等知名餐廳。古北新區因此被稱為“小台北”,品牌效應逐年擴大。

  隨著來滬台商越來越多和上海內外銷商品房並軌新政的實施,古北不再是台胞在上海居住的唯一選擇。更多台胞社區的涌現,使“小台北”不再成為古北的專有名詞。

  幾年前來上海攻讀交通大學EMBA的台灣媒體人楊妍蓁,最初租住在江蘇路一棟白領公寓內,後來搬到徐家匯附近,都不在古北範圍內。

  “聚居古北,其實折射出台灣人初到大陸時略帶‘躊躇’的心理。現在在上海的台灣人想得更多的是真正融入上海,變成‘新上海人’。”一名台籍人士在上海“台客網”上留言說。

  上海台商子女學校副董事長周建國向記者描述了他們學校校車每天經過的最熱門線路:除了古北新區,徐家匯、中山公園乃至七寶古鎮等都線上路圖上。

  他說:“台灣家庭隨一家之主的工作和孩童求學的需要而搬遷,是稀鬆平常之事。”

  “如今大家看房子,不太在乎社區裏的境外人士多不多,而是考慮經濟實力,量力而行。距離公司近、孩子上學方便、人文環境等因素也很重要。”楊妍蓁說。

  Cindy說,過去台灣人聚居社區裏“雞犬相聞皆是台灣口音”早已變成歷史,而今在公開場合打招呼、秀幾句上海話的台灣民眾越來越多。

  “古北啊,我只是聽說過而已。”已在上海東北角楊浦區安家的林肖恩,至今沒有去過古北。一位台灣媒體人說,隨著兩岸關係冬去春來,台灣民眾也越來越自信,不再是“抱團的刺猬”,而像春天的燕子,紛紛飛入上海的尋常百姓社區。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