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擺脫意識形態 兩岸對孫中山的看法越來越接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08 15:47:01  


 
  在中共黨內,真正知道孫中山的巨大價值的,就是毛澤東和陳伯達。在對孫的看法上,毛和陳有許多共鳴。毛願意花大力氣建構對孫中山及其思想的解釋,在1938~1940年寫了幾篇重要文章,例如《論新階段》、《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把中共的事業和孫中山的思想進行了對接,宣稱中共黨人實際上是孫先生事業的繼承者,終於占據了解釋孫中山的制高點。在毛定調後,陳伯達、胡喬木、胡繩等中共理論家,按毛的意思“接著說”,就把對孫的新解釋完全建構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後,劉大年等一些史學工作者依此路徑,發現、整理新材料,把毛對孫中山的論述進一步豐富、強化。

  去台後蔣介石開始重視“國父”

  1949年去台後,國民黨覺得自己的失敗與中共奪取了孫先生這面旗幟有關,於是開始重建對孫的解釋體系,並意圖截斷孫與中共的思想聯繫。蔣介石在1950年代親自出馬,對孫和三民主義作意識形態化的解釋。他的《三民主義的本質》、《總理知難行易學說與陽明知行合一哲學之綜合研究》,就是要證明中國傳統、“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三位一體”。

  這以後,台灣各大學都教“三民主義”,各大中學校都有教官檢查、督導師生的思想,還出版了一大批“國父遺教”之類的論著。在這樣的話語框架下,蔣介石是孫中山事業的繼承者和國民革命的“捍衛者”。孫中山地位更加崇高,已是神祗——這樣一來,對孫中山的研究自是充滿禁忌,只能讚美,不能批評,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

  與此同時,大陸在建構以毛澤東思想為中心的新意識形態,孫中山是其重要一環。孫被譽為“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而不用過去年代的稱呼“國父”;孫先生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三民主義有新舊之分”,“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的”等。這些評判,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數十年內,把所有對孫中山的研究也“一致化”或“平面化”了。

  兩岸對孫中山的看法越來越接近

  現在情況大變。台灣社會轉型,官學化的孫中山研究已無市場,黨化“三民主義研究”聲譽掃地,原有的“三民主義”研究單位紛紛改名,各大專院校的三民主義必修課均已取消。另一方面,“台獨”思潮泛濫,也在消解孫中山作為“國父”的“符號”意義。孫中山研究在台灣已後繼乏人。但相信一段時間後,台灣的孫中山研究會走向正常的。

  進入21世紀,大陸的近代史學家在“實事求是”的思路下,進一步擺脫了孫中山研究中的教條主義和意識形態色彩,學術化研究興起。改革開放後的30年來,兩岸在對孫中山的看法上已越來越接近。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