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21世紀經濟:建海西經濟區顯示豐富發展蘊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06 09:58:09  


  中評社北京5月6日電/《21世紀經濟報道》今天社評說,海峽兩岸關係特別是經濟關係的深度拓展近來取得不少突破,開始積蓄下一步突破的勢能。海協會和海基會剛剛在南京簽署和達成三項協議及一項共識,兩岸經濟交流的制度基礎進一步增厚。中國台灣在4月30日宣佈陸資可以投資台灣股市,當日台股飆升6.74%至5992.57點的18年新高。高盛的分析師報告甚至稱,在陸資“登台”、兩岸關係回暖的情況下,台灣股市今年底前有望上漲50%。而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這更令兩岸經濟交流前景看好。

  這是中央繼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等地區改革發展規劃後,再一次根據特定地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發展的方向性建議。這一系列中央充分吸納地方此前已有的改革發展經驗、並從全國發展的戰略高度所作出的地方發展規劃,是目前中國改革發展一個值得引起高度關注的現象。

  社評指,它延續了1980年代設置改革特區進行地方性試驗的傳統,但有所不同的是,這一波地區性改革規劃並不是籠統地說“試點”,而是在對全局和地方特點經驗都有充分把握的基礎上提出因地制宜的戰略設想。這些地區的發展戰略與此前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大區域發展戰略的不同則在於,它們是靈活的小區域發展規劃,比如重慶和上海規劃針對的是整個直轄市,珠三角則針對的是廣東省的部分區域,而海峽西岸經濟區則是以福建為主體,涵蓋了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是一個不同于行政區劃的具有地緣經濟利益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這意味著中國改革發展的戰略已經形成多層次的因地制宜的格局,這一格局充分意識到各地的特殊條件和優勢,並尊重地方性的改革創造。比如珠三角“騰籠換鳥”的產業轉型和升級戰略、以“國資增值與藏富於民攜手並進”的方式統籌城鄉發展的“重慶經驗”都在中央的戰略規劃中得到採納和體現。此次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確定,也是對2004年初福建省提出的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和已有實踐經驗的肯定和發展。

  社評認為,中國的“地方性”並不是簡單地強調地方發展的獨立性,而是以“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為基礎,為地方發展的多元性留出足夠的空間。而地方的多元發展在中央的大局觀之下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今後的發展就將得益于此,因為以中央的政策支持為基礎,福建和廣東、浙江等省的合作將比各省自己協商要容易得多。

  多省的小區域合作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別于此前珠三角等地區戰略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因為專門對接中國台灣地區和與港澳地區的密切互動,而更顯出這種地方的多元發展的豐富側面。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有關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討論有一句值得注意的話,福建省“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這意味著中央認為在整個中國多元的地方特色中,事實上存在著共通性,這種共同性貫穿傳統與現代,中國台灣地區也不例外。這種多元而共同的聯繫,正是未來海峽兩岸經濟社會大融合的基礎所在。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