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五四精神 台灣未斷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04 16:56:31  


  斯人雖已遠,典型在夙昔。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兩岸對五四人物和評價,長久不同,但今年競相舉辦大型慶祝活動,各有角度。台灣除了舉辦五四座談會,還有五四人物影像、書信、藏書展,以及首創的五四故居導覽,規模是歷年之最。

  台灣先覺者 張我軍燃火把

  五四運動一萌芽,便在台灣落下了種子。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表示,點燃台灣新舊文學論戰火把的張我軍,便是在1920年代赴北京求學時受胡適啟發,被稱為“高舉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覺者”。

  四九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五四人物如胡適、傅斯年、羅家倫、臺靜農相繼來台。然而在高壓的政治氛圍中,魯迅、周作人等“附匪文人”著作遭禁,來台的五四健將也絕口不提五四精神。一直到解嚴,整整近四十年的時間,五四被簡化為文學與浪漫的代名詞。

  文訊雜誌總編輯封德屏認為,“五四精神在台灣從未斷絕,只是成為伏流潛藏。”此次文訊梳理六十二位五四人物史料,從舊書攤中找到當年大量“禁書”,發現即使在白色恐怖年代,仍有許多讀者在黑暗中點起五四的燭光。

  五四運動宣言 羅家倫寫的

  由傅斯年擔任首任校長的台大,更直接繼承五四發源地的北大精神。台大中文系教授柯慶明說,他進入台大念書時,有一半的老師來自五四時期的北大;中文系系刊“新潮”,便取自五四“新潮社”。他還記得,保釣運動貼在台大的標語,便是羅家倫所寫的“五四運動宣言”。

  歷史之輪緩緩轉動。五四時代推動的白話文運動,在網路時代翻轉成要求重視文言文的“搶救國文運動”。

  魯迅、梁實秋 上海打筆戰

  五四人物在兩岸命運更是有起有落。當年在上海大打筆戰的魯迅、梁實秋,一位因為毛澤東的推崇,在對岸享有崇高地位,故居、博物館遍及各地;一位來台後潛心教學,到處播撒白話文種子,故居卻荒廢多年無人聞問,近年才有整修計畫。

  “我們紀念五四,紀念的是那一個五四?”柯慶明指出,五四包含了是學生愛國運動、新文學革命、民主與科學啟蒙運動。兩岸分裂後,國民黨和共產黨各自擷取所需要的五四精神。

  重拾五四 重拾熱血與熱心

  對五四各取所需的兩岸,如今卻有志一同大規模慶祝五四活動,彷彿一場爭取“文化正統”的競賽。

  柯慶明表示,也許有人認為五四精神陳義過高,“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紀念五四,因為這時代需要的就是理想!”封德屏則認為,在學生、知識份子對社會冷漠的這個時代,紀念五四讓我們“重拾五四精神的熱血與熱心!”

  五四運動

  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十三所大學五千餘學生先在天安門集合,隨之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要求軟弱的北洋政府,不可於“凡爾賽和約”簽字,史稱“五四運動”。

  廣義的五四包含萌芽於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當年“新青年”創刊,主編陳獨秀在創刊號發表“敬告青年”一文,以源自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概括新文化精神。

  胡適、魯迅等思想家紛紛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他們提倡白話文,高喊“打倒孔家店”批判傳統儒家禮教思想。陳獨秀、胡適等多在蔡元培任校長的北京大學中任教,北大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基地。

  “新潮社”是五四前夕出現在北大的學生社團,發行人包括傅斯年、羅家倫。遊行前,羅家倫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立下兩大信條:“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外爭強權,內除國賊”,成為五四運動的中心口號。(摘自:聯合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