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英國財政部前顧問挑刺 國家統計局長高調回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1 16:55:59  


 
鏈接: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減速時期的GDP統計》 Tom Orlik

  鑒於其巨大的規模和所處的發展階段,中國的經濟統計應該說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對外公布了有關一系列主要經濟指標的比較及時、準確和全面的數據。而國家統計局從明年第一季度起開始提供GDP環比數據的計劃,更是朝著與國際標準接軌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統計體系不存在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約10萬名負責匯報中國經濟增長情況的工作人員在應該忠於哪級領導方面的不同。 

  在計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過程中,國家統計局仍在某種程度上依靠省市縣等各級統計部門輸入的數據。這些地方部門的工作人員首先要忠於當地的黨政領導,沒有這些領導的批准,他們的報告就無法提交到上一級統計部門。由於當地黨政官員的仕途同推動當地經濟高速增長的能力緊密相關,因此也就明顯存在人為上調產值數據的動機。 

  過去,這種扭曲的動機結構導致了對中國GDP報告準確性的強烈質疑。許多評論家認為,1998年亞洲處於金融危機時中國官方公布的7.8%的增長速度誇大了實際數字。能源消費、航空旅行和非加工進口數據都顯示,實際的增長率要低得多。

  十多年後,面對更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府堅定的“保八”承諾,人們難免會質疑弄虛作假者是否會扭曲2009年的GDP數據。但如今中國的統計系統已經不同於十年前,統計數據的製造者面對的動機可能也比乍看之下更加複雜了。 

  在過去,人們擔心的是虛增產值。而如今,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可能意味著地方官員存在低報產值的動機。渣打銀行中國區研究主管王志浩認為,由於中央政府的資金有待爭奪,地方官員可能存在誇大當地問題真實程度的動機,這樣就更有可能得到額外的資金。未公布的產值可以在今年晚些時候加入到增長數據中,從而讓當地顯得對刺激措施做出了良好的反應,加速走出了困境。中國政府認為2009年的經濟增長方式將是“前低後高”,(而不像2008年是“前高後低”),這可能恰好為地方官員做出所需的調整提供了一塊遮羞布。 

  不過,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霍爾茲看來,這種統計系統不再像以往那麼容易受到這種當地的操縱。虛增產值的主要渠道始終是國有企業的生產數字。根據目前的體制,中國5000家最大的企業—約占工業產值的50%—直接向北京的國家統計局匯報。對於其餘的企業,國家統計局會進行抽樣調查,而不是依賴於當地的報告。這並不意味著這種體制就不存在問題了。但它確實意味著當地官員歪曲產值數據,虛增產值的機會大大減少了。 

  現在對地方部門在報告中歪曲誇大增長率的可能性或許是過度擔憂了,但在國家級層面仍存在誤報的風險。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伍曉鷹指出,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從最初估計的11.4%上調到了令人吃驚的13%—這番修正也說明政府在2008年上半年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說國家統計局面臨“保八”的政治壓力,他們也同樣面臨來自民眾的要求官員真實統計、準確反映中國經濟衰退的壓力。對工廠業主而言,如果訂單減少,生產線處於閑置狀態,那就是表明市場低迷的清晰信號,比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任何數據都更說明問題。相反,如果訂單上升,貨物源源不斷地推出工廠大門,那就明確顯示經濟活動正在回升。如果外出打工者都閑在家中,看著自己的父母務農,看著存款一點點減少,那麼國家統計局編制的數據根本無法讓他們相信經濟正在快速增長。 

  (本文節選自《華爾街日報》專家論壇。Tom Orlik是自由撰稿人,現居上海,曾任英國財政部政策顧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