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要修復國家形象 鷹派暫時收斂鋒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9 18:01:55  


 
  美國鷹派曾盛氣淩人

  《環球時報》記者曾與美國一些鷹派人物有過接觸,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盛氣淩人。號稱“國會老保守派”的喬治•沃諾維奇是參議院道德規範委員會和國土安全與政治委員會主席,他在國會曾多次主張與中國、印度等國競爭,也曾批評中國產品和諸多社會問題。在一次聚會上,記者問他為什麼美國議員有時會無理攻擊中國,他回答說:“我們都是在捍衛自由以及我們的價值觀,美國人有責任給世界帶去幸福……”,之後便急匆匆轉向別處,與他人談別的問題去了。

  當前,美國對華鷹派的思想和政策主張主要來源於一些保守智庫。美國裡根政府的國防部中層官員、現美國安全政策中心負責人弗蘭克•加夫尼也曾在記者面前說:“美中關係會怎麼發展?坦率地說,是要走向衝突。美國對華政策不够強硬,應提高警惕。”

  在對華政策上,美國鷹派崛起於1995年前後。當時,受新保守主義思潮影響,美國政壇崛起了所謂的“外交政策共同體”,他們自稱“藍軍”,譏諷那些客觀評析中美關係的人是在“為中國說話”,並視之為“紅軍”。這是因為在美國軍事演習中,藍軍代表正方(即美軍),而紅軍代表敵方。這些“藍軍”最初只是幾個智庫街的圈內朋友,常常在華盛頓F大街的“美國酒店”或者某人的私宅中聚會,縱論國是,後來,隊伍慢慢壯大,蔓延至新聞界、政界、游說圈。他們彼此間用群發電郵的方式或私下的網上論壇互通有無,逐漸在華盛頓圈內形成某種要求強硬的“對華價值共識”。

  這些鷹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旗幟周刊》的主編威廉•克裡斯托爾、著名專欄作家羅伯特•卡根、《華盛頓時報》資深記者比爾•格茨、《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羅森塔爾及《大西洋》月刊記者本傑明•施瓦茨等人。這些人掌握著對華強硬的話語權,也與政界有密切的聯繫,一旦某位政客上台,他們就有可能會謀取高位。比如2008年美國大選前,華盛頓圈內就有傳言,如果麥凱恩獲勝,羅伯特•卡根將可能任國務卿。

  形形色色的各國鷹派

  提起國際上其他國家的“鷹派”,以色列有曾對巴勒斯坦強硬的沙龍和最近又重新組閣的內塔尼亞胡等鷹派人物。在俄羅斯,俄駐北約代表羅戈津因一向在內政和外交方面持極端立場而被《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等媒體稱為鷹派,他以崇尚俄羅斯民族主義和激烈批評美國而著稱,“是一名以自負和毫不妥協而聞名的外交官”。俄自由民主黨領導人日裡諾夫斯基和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也算得上是鷹派人物。後者還因強硬務實,在俄羅斯贏得了“實用主義愛國者”的稱號。

  提起印度的強硬派,人們自然會想起瓦傑帕伊時代的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費氏上台後不久,曾多次提出“中國威脅論”,並主導印度核試驗,還威脅“要從地圖上抹去巴基斯坦”。近年來,印度國大黨“三朝老臣”、現任外長慕克吉在處理周邊關係時也常表態強硬。但總的來看,在印度這個孕育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國度,強硬派幾番強硬後終究要回歸務實。即便如費氏,也因在非典期間率團訪華,親身感受到中國發展兩國關係的誠意,回國後在對華態度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在日本也有貼近鷹派色彩的“強硬派”,如有較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結、也敢對美國說“不”的現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日本政壇最近幾十年,有過田中角榮、中曾根康弘等“務實強硬派”,也有小泉純一郎這樣的“偏激強硬派”和麻生太郎這樣的“二世強硬派”(出身政治世家,雖受保守主義熏陶,但具有一定彈性)。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認為,日本戰後嚴格來說沒有真正美式的鷹派,這是戰後日本受美國控制,重大政治外交決策都必須唯美國馬首是瞻,主要的安保也由美國承擔,核心政治人物也大都具有美國背景,因此只會有與美國大體保持一致的政治集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