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文章:“大城無報”現象在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5 10:48:04  


  中評社台北3月25日電/中國時報今天刊登林博文的文章,觀察分析美國報業境況。內容如下。

  十多年前,一群媒體觀察家即擔心美國以後可能會變成一個大城市只有一份報紙的情況。他們的“擔心”,現在看來,已是太過樂觀了;今天的美國已出現一些大城市即將沒有報紙的現象,如西雅圖、舊金山、底特律、克利夫蘭和丹佛。在網路大興、經濟蕭條、廣告銳減和買報者越來越少的困境下,一城一報甚或無報的景況,殆為大勢所趨、潮流所向。 

  每個禮拜都可以看到或聽到報紙關閉的消息,上周是具有一四六年歷史的《西雅圖信息郵報》(Seattle Posrt-Intelligence),本周是密西根的《安娜堡新聞》(Ann Arior News)。電視的出現,使舉世出名的大型時事畫報《生活》(LIFE)和《展望》(LOOK),走向末路;網路的崛起,根本改變了媒體生態,報紙因網路而腐朽,卻又因網路而找到“第二春”。 

  近幾年來紛紛停刊的報紙,已非傳統上的“關閉”,而是在網路上另起爐灶,以電子報的方式出現,如《西雅圖信息郵報》和《安娜堡新聞》都將以電子報形式賡續生命。赫斯特集團所擁有的《信息郵報》去年虧損一千四百萬美元,改成電子報以後,編輯部從一六五人減至二十人,經濟考量已成為平面媒體陸續走向電子報的最大因素。過去十年《信息郵報》一直和對手《西雅圖時報》聯營以省錢,時報負責印刷、派達、廣告和推銷,《信息郵報》則提供新聞,但仍難逃厄運。《信息郵報》關了以後,時報壓力更大,電影《西雅圖無眠夜》也許會變成“西雅圖無報日”。 

  儘管許許多多媒體專家提出各種不同構想試圖挽救美國報業,為報紙找出路,《時代》周刊甚至當成封面故事報導。有人聲請政府提撥報紙紓困金,有人呼籲政府為中學生出錢訂報,有人建議報社可以接受捐款;有人出點子說看電子報也要付錢,用來養報紙。所有的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上百倍,尤其是在美國這個一天到晚眾聲喧譁、什麼事都吵翻天的國度,更不可能對“搶救報業”達成任何共識。特別是要政府拿出納稅人的血汗錢來救濟報業,可謂天方夜譚。 

  報業的式微,已成必然趨勢,想像許多獨立經營的小書店一家家關門一樣,沒有人有能力、有辦法救他們。二十年前,全美有四千七百家獨立小書店,現在僅剩一千五百家,文化和資訊事業一天天走下坡,經濟不行固是原因,但網路亦扮演了一個亦善亦惡的角色,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平面媒體。雜誌和報紙同受其害,百年老牌雜誌《大西洋月刊》已改名為《大西洋》,把《月刊》(monthly)去掉,成為雙月刊;三大時事周刊之一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早已變成月刊。品質一向不錯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早就豎白旗,改成電子報;《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舊金山紀事報》以及其他報紙亦都因賠損過巨而奄奄一息。 

  從報史上可以看到,停刊的報紙不可能起死回生,《紐約時報》和另外六家報紙在一九六二、三年因大罷工而停刊一一四天以後,雖一起復刊,但是五年內即有四家報紙永遠停刊,其中即包括素負盛名的保守派《紐約前鋒論壇報》。紐約人很慶幸今天仍擁有四份報紙,除了《紐時》,還有《每日新聞》、《紐約郵報》和《新聞日報》(Newsday)。不久前,已退休的《華盛頓郵報》總編輯李奧納德.湯尼在接受前《舊金山紀事報》總編輯布隆斯汀訪問時表示,《紐約時報》會賠那麼多錢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堅持辦份有水準的大報,雖然形勢嚴峻,經濟壓力很大,他們仍維持“崇高的理想”(high-minded),絲毫未降低新聞的品質。連續七、八年,《紐時》的巴格達分社年度預算即達三百萬美元。 

  同樣地道理,《華郵》和《華爾街日報》的水準亦跟過去一樣好,美國新聞界慶幸有這幾家全國性大報撐場面,維繫高格調、高品質。然轉念沉思,美國報業日落西山的場面,已不可避免,將來必然有很多城市沒有本地報紙,而只有電子報或小型的社區報,這是令人不勝唏噓的發展,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即使熱愛報紙的傑佛遜總統再世,亦只能望著空蕩蕩的報攤而興歎!


    相關專題: 百年一遇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