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熊玠:訪台六日感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09-03-22 08:48:35


 
  大陸之於台灣﹕敵乎友乎﹖
 
  儘管民進黨逢中必反﹑並極盡對大陸塗黑之能事﹐我在台訪問期間有兩件事正好證明民間的反應﹐正好相反。第一﹐是陸客訪台。“萬人訪問團”的先頭部隊剛到台灣。我在台灣的倒數最後第二天﹐他們去參觀了台北附近的故宮博物館。很多人對其中的翠玉白菜特別欣賞。單是購買其仿製品就花了105 萬台幣。這在經濟不景氣的氣氛中﹐可說是相當可觀的數目。這也象徵了陸客與大陸實力之一斑。第二件事﹐就是在“胡六點”發表以後﹐台灣可望在五月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以觀察員身份參預。馬英九也已宣佈將與北京商談其中細節。這對多年來企求擴大國際空間的台灣大眾來說﹐是一項晴天霹靂的大好消息。 

  難怪﹐台灣的一般老百姓﹐儘管每日生活在綠營塗黑大陸的喧嚷之下﹐但對大陸的感覺﹐卻並非完全敵視。其理自明。可是﹐唯有民進黨人不了解此中道理。悲乎哉﹗ 

  台灣之怪異難以解釋 

  茲舉幾個例子﹕ 

  (1)美國的史無前例金融巨騙馬多夫(Bernard Madoff)騙取投資人648 億美金﹐ 被害者逾數千人﹐包括靠領退休金的老人。罪行爆光已三月﹐遭法庭收押在監。其造成震撼﹐堪可與陳水扁在台貪污案可比。馬多夫終於在三月十二日開庭現身。在紐約庭上﹐馬多夫對十一項罪名承認無諱。在法庭六月16 日判刑以前﹐仍羈押獄中。其本人毫無怨言。其律師申請法庭免其羈押﹐改為飭令軟禁家中﹐也被駁回。 

  反觀在台灣的陳水扁﹐任內貪污斂財﹑盜竊公帑﹑並牽涉大量境外洗錢。與其老婆吳淑珍二人究竟貪了多少錢﹐無法估計。只知其“窮到只剩了錢”與他原先出納小姐陳珍慧形容“陳家的錢多到麻袋滿地都是”。 

  法庭因防其串證而將之收押。陳水扁卻大聲疾呼地說是政治迫害。不但此也﹐出身律師的陳水扁親自操刀抗告﹐企圖混亂司法程序。甚而要求更換檢察官。並大打烏則戰﹐搞一灘渾水﹐混淆視聽。在法庭上砲火四射。左攻特偵組檢察官﹑右打黨內同仁。甚至連前﹑現任“總統”也一道拖下水。羈押期間﹐頻頻見外媒﹐大告洋狀。並攻擊馬政府之可信度。一時頗能模糊國際觀感﹐取得不少他不應得的同情。其高舉雙手帶手銬的照片﹐廣為國外媒體採用刊登。其高呼政治迫害口號之響亮﹐連馬英九原先在哈佛大學的導師孔傑榮教授(現任紐約大學)都公開發表斥責馬英九的言論。這一切﹐令人深深體會到孟子所謂“君子可欺以方”是何所指。與美國的馬多夫相比﹐為甚麼人家敢做敢當。而陳水扁卻處處推卸與責怪他人。因為證據確鑿﹐他無法抵賴﹐只好一切推諉他人﹐包括多年舊屬與親戚。象形之下﹐更顯得馬多夫是敢認罪的“英雄好漢”﹐怪矣哉﹗ 

  (2)陳水扁羈押獄中﹔吳淑珍法庭上煎熬。獨獨兒子媳婦搶在前面於庭上認罪並申請認罪協商﹐之後舉家搬到高雄逍遙自在。不但實際與父母罪衍切割﹐而且有人懷疑他們可能以出賣父母作挽救自身免受災獄之苦。這種兒子媳婦﹐恐怕唯有扁珍家裡才能找到。 

  (3)馬政府與上任近十個月了。奇怪的是﹐據說“總統府”的某些成員仍是扁政府的班底﹐尚未更換。而且還承襲了扁政府的政策﹐譬如將“僑委會”裁併“外交部”一案﹐即其一例。扁政府執政時﹐僑務僅著重海外台藉僑胞。視傳統華僑與台灣外省藉僑民為第二等僑民(因為他們多半贊成一個中國的觀念)。導致傳統僑社被逼越發親近大陸。扁政府遂以此為理由要裁撤“中華民國”政府歷來編制就有的“僑務委員會”。可是﹐這一裁撤或裁併方案﹐一直因為“立法院”沒有足夠票數﹐所以遲疑未定。可是﹐馬政府在“立法院”國民黨佔了絕對多數票﹐居然要認真討論將“僑委會”裁併“外交部”之提案。這豈不是為扁政府完成它想作而未能做到的一樁大事﹖換句話說﹐這相當于假如美國奧巴馬總統﹐幫前任布什總統完成他單邊主義聲名狼藉而未能完成的惡績。在美國能有這種事發生嗎﹖ 

  (4)另一樁怪異事情﹐是有關“中正記念館”的民意測驗。當初扁政府以為有民意支持而貿然坼去“中正記念館”並改名為“民主紀念館”。結果事後發現民意測驗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表示反對(這也多少是去年初民進黨敗選的多種原因之一)。現在馬政府﹐為了審慎起見﹐在恢復“中正記念館”之前先作民意調查。孰知竟然反對的意見也高達百分之六十﹗令人張口結舌﹐無法理解。究竟是民意這麼快就作了180 度轉變﹖還是民意恰好要與面前當政者唱反調﹖不論如何﹐現在的“民主紀念館”大概只好繼續存在下去了。如果人死了才設“紀念”館的話﹐那麼“民主紀念館”豈非無意中表示台灣的“民主”死去了﹖

  怪哉﹗台灣真可愛﹐甚麼怪異都有﹗(作者:熊玠 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