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經濟日報:陸資為何來台?對台灣有什麼好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1 09:33:57  


  中評社台北3月21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社論說,日前“經濟部”透露已擬定了“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草案,近期也送交“行政院”。“經濟部”正針對開放的產業別進行研議,官員指出,目前比較確定不會開放陸資投資的產業別是“國防”工業及具獨占且較敏感的高科技產業,其他包括太陽光電、汽車、食品、風力發電等產業,都可望解禁。

  但包括“經濟部長”及“陸委會”都表示,開放的項目還要再與對岸協商,以免重蹈過去政府單方面宣布開放政策,卻未得到大陸善意回應的覆轍。這個邏輯還真奇特;通常政策是因應需求而擬定實施,但開放陸資政策卻是先決定了政策然後再找需求,而更麻煩的是,這個需求不是操諸在我,還得問問他人。射箭畫靶,箭好歹也還掌握在自己手裡,但現在連箭可不可以射,都無法自主。

  社論說,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想想大陸可能有興趣來台投資的項目為何?倘若我們把陸資可能來台的負向及正向動機因素分別列出,則負向因素包括:某項產業台灣已不具資源優勢或不符經濟誘因、台灣經營環境相對不具競爭優勢及台灣市場已飽和陸資來台商機小;而正向動機則包括:取得生產技術及知識、透過合作方式開發台灣市場及學習管理技能純作為進軍國際市場跳板等。然後我們再把各項產業依此正負向因素套入分析;結果,陸資可能來台的產業,包括紡織、石化、鋼鐵、電機電子及機械;而最可能創造就業效果的傳統產業,台商都不願回台了,怎能寄望陸資?

  這樣的歸納,恰恰也幾乎完全呼應了工總理事長陳武雄認為,台灣已經發展成熟、已經有兆元以上規模的產業,應該都可以開放;像是高科技、石化產業、機械、鋼鐵等;就他所知,大陸部分鋼鐵業者也想來台投資。但這些項目與“經濟部”官員所想的太陽光電、汽車、食品、風力發電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

  要談業績的話,我們先得釐清,陸資來台到底對台灣有什麼好處?大量資金來台並創造就業?從以上的分析來看,這部分恐怕效果有限;大陸近來對外投資,絕大部分集中在生產資源及管銷據點的確保,至於生產性製造業只有一成的比重。至於房地產投資,陸資來台建房、賣房的機會,恐怕比來台買房子少得多。

  社論指出,倘若陸資來台政策績效的思考,老在本土市場或就業打轉,是不會有什麼成效的。反過來說,倘若陸資來台,可以創造大陸內需或兩岸之外更多更大的市場商機,對台灣的效益才能夠顯現;例如,食品加工或電視面板上下游產業的交叉投資,以擴大大陸內需市場;規劃中的經貿特區也可以開放陸資來台,以擴大營運全球市場;台灣通路據點對陸資的開放,若僅想到本土,商機與就業效果當然有限,但若因此可以回建大陸內需市場通路,並因此擴增台灣製造商品通路,這才真正達到互利雙贏的意義。

  因此,陸資來台的焦點不應該只在哪些項目可來可不來的二分機制上打轉,而是在基本的防禦措施下,台灣是否可以因此獲得大陸潛在市場或創造市場。倘若如此,被動防禦與主動策略應同時兼顧的機制,實非目前投審會審查程序所能承擔。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