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5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不只適用於人,也適用於政黨。人有思維慣性,政黨也有文化惰性。日前民進黨籍“立委”在質詢“行政院長”劉兆玄時,竟然又拿語言作文章,問劉是否會講“一粒田螺煮九碗湯”。這些民進黨“立委”的用意很簡單,就是想利用語言來製造劉院長不愛台灣的形像。看到這樣的質詢,我們只能說,民進黨不長進竟如斯,民進黨“立委”之惡質竟如斯!
社評說,今天的民進黨,雖然換了蔡英文當主席,但這個民進黨,老實說,還是和陳水扁執政前的民進黨一樣,充滿了福佬沙文主義。有人認為,陳水扁製造族群仇恨,這個說法,對陳水扁並不公道。事實上,早在陳水扁崛起之前,民進黨內就已潛藏福佬沙文主義的病毒,陳水扁只是將其發揚光大而已。在這種情形下,民進黨內的“外省人”,只是歸化的樣板,無法接近權力核心,甚至於無法分享權力。過去的林正杰就是一個例子。
對於民進黨“立委”的質詢,劉兆玄的回答倒是提供了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究竟我們要如何界定什麼是台語?誰有資格界定什麼是台語?劉院長認為,閩南話是台語,客家話是台語,國語當然也是台語,原住民語那更不用說了。每個人使用的語言,與其生活的環境有關。劉院長會聽不會說,不是他的原罪;外籍配偶不會說,也不是他們的原罪。我們認為民進黨既無權界定什麼是台語,更無權界定誰愛台灣與否。
社評說,民進黨缺乏包容的文化。不僅語言如此,其它方面又何嘗不然!如果以黨主席離開的比例來衡量一個政黨的包容度,民進黨一定不及格。問題是,包容是民主政治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包括包容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等等。民進黨缺乏包容的文化,以致於雖然創造了政黨輪替,卻無法深化台灣的民主政治,反而進一步製造仇恨,撕裂社會。
民進黨的文化中,語言與政治認同中間是用等號聯結,這種思維不只扭曲了自己,也扭曲了台灣的政治。我們看到一些政治人物學台語,不是因為生活需要,而是因為政治需要。我們認為,語言問題與認同問題應是兩個層次的問題,這個道理淺顯得不必多言,奇怪的是,如此淺顯的道理在台灣好像踢到了鐵板一樣。
社評指出,以語言問題質疑劉對“中華民國”的忠誠以及對台灣的熱愛,是一種幼稚病;更令人不解的是,在當前經濟危機之下,民進黨竟然還有心思要考劉院長的福佬話。這種偏離主題而且近乎幼稚的演出,讓人懷疑民進黨是否永遠長不大?蔡英文主席是留英博士,對英國民主應該有很深的認識,怎能任令這種反民主的行為脫序演出呢?更何況,蔡主席自己的福佬話也不怎麼靈光,難道民進黨也要懷疑她的忠誠度嗎?民進黨對這種行為若不聞不問,我們只能呼籲選民不要再緃容這種傷害台灣民主的“立法委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