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需要強大海軍維護海上利益。 |
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環球時報》發表倪樂雄的文章稱,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似乎進入了海上多事之秋。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我國轉型為現代海洋國家,海外利益和海上安全方面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時期,一個與其他國家麻煩不斷、摩擦迭起、甚至可能引起衝突的時期。
目前中國的海上權益和海外利益糾紛大致有幾種:一是海外的國有和私人企業受到暴力侵犯,如中石化中原石油勘探局在埃塞俄比亞被當地反政府武裝血洗。
二是固有海域和島嶼被鄰國侵占,南有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東有釣魚島。
三是史無前例的海上生命線問題。索馬里海盜的騷擾不是太大的問題,潛在的威脅是如何保證海上運輸線長久暢通的問題。
針對第一種情況,在當地政府無法保證我國重大海外利益的情況下,有兩種選擇,一是撤出該地區經濟協作項目,國家長遠利益蒙受重大損失。
二是派出擁有先進武器裝備的遠洋艦只常駐該地區海域,對威脅我海外正當權益的暴力集團,如“歐加登民族解放陣線”等組織,保持有效的軍事威懾。這一點美國強大的海外軍事存在多少給人以啟示,我們很少聽到美國的商船被海盜劫持、海外企業成為當地政治軍事鬥爭的犧牲品。
第二種情形表明,外國常用國內立法來侵犯我國主權,菲律賓對南沙群島如此,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也是如此,對此必須針鋒相對。前些年出台的“反分裂法”對“台獨”和美國保守派決策層有明顯的制約。我們應盡快使用法律的武器,在釣魚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方面用國內立法形式來對付外部蠶食。
雖然領海島嶼糾紛問題應主要使用法律、經濟和外交手段,但要守住決不放棄的底線,就必須保持較強的海上軍事力量,防止對方憑借軍事優勢進行冒險。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中國國民經濟生存對海洋運輸線依賴較重,而海上軍事力量現在又不足以保障其安全。針對這種情況,有三個選擇。
一是力爭獨一無二的世界海權強國的地位,這不符合我國的發展目標。
二是“搭便車”,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權霸主搞好關係,但合作可以,完全借助於別人恐怕不行。
三是發展一支可以確保海上運輸線的海軍力量,不好高騖遠地謀求海權方面的絕對優勢,而是有效威懾某一對我海上生命線構成威脅的海上勢力。這第三點應是我們的重點所在。
在目前的和平情況下,雖然海上軍事力量不能直接介入,但作為一種引而不發的威懾力量,在國際交往和衝突交涉中,起著重大作用。我們目前缺乏的正是這種海上威懾力量。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未必能够解決所有問題,但沒有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就會在許多問題上處於被動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