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視野下 唯一沒有出現信任危機的大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4 09:01:25  


 
  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了解到,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第一批1000億元中央新增投資計劃和投資預算在2008年12月18日前全部下達,目前已在各地具體實施。第二批1300億元的中央投資,從項目到資金春節前也已完全到位。從中央到地方,從民生工程到基礎設施建設,從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到自主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中央下達的投資正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 

  此外,國家陸續出台的產業振興規劃,既著眼於解決工業企業當前存在的困難,又致力於產業的長遠發展。 

  在國家刺激經濟計劃的推動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下,今年1月份人民幣貸款達到1.62萬億元,同比多增8141億元,這一數字創出我國月度新增貸款的歷史新高。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表示,從中國的居民資產負債表、企業資產負債表、金融業資產負債表、政府資產負債表可以判斷出,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 

  里昂證券亞洲公司專家戴維.墨菲最近在一篇報告中說:“中國政府以連貫方式採取行動、組織人民和資源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一直讓我驚訝。” 

  1月10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家》認為,去年末出台的大型財政刺激計劃,將推動中國今年後半年的增長。該刊認為:“由於債務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政府擁有足够多的餘地推動消費。而且如果中國不得不更多地依賴國內需求,這將幫助使其轉向更加持續的發展道路。” 

  美國財政部前副部長羅傑.奧爾特曼在美國《外交》雙月刊2009年1/2月一期撰文分析:“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也在衰退,出口市場疲軟,總體增長必定將放慢。不過,在這場全球危機中,該國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其外匯儲備接近2萬億美元,成為全世界流動性最充沛的國家。”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高級教授關志雄提出,儘管受國際經濟減速的影響,中國的出口陷入停滯,但在經濟刺激政策拉動內需的效果支撐下,2009年經濟增長率將有望超過8%。他的依據有三:一是相對日本,中國對美國出口依存度並沒有看上去的多;二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正在減小;三是即使在財政層面,中國也有餘力動用減稅和擴大支出等手段刺激經濟。 

  身處全球金融動蕩的大背景下,人們注意到了中國政府對經濟前景的審慎姿態。2月1日,《金融時報》在對溫家寶總理的專訪中寫道:“他表示……成功或失敗將取決於實施這些措施的速度和力度。”但是安迪.羅思曼說:“可以有把握地說,沒人擔心中國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 

  儘管中國經濟短期內仍然存在種種隱憂,但路透社年初在積極評價了中國經濟刺激計劃的效果後這樣表達觀感:“我們這次在隧道中看到的曙光,不再是來自下一班列車的燈泡,而是真正從隧道出口照射進來的光芒。”

  “無可辯駁地為穩定全球經濟做出貢獻” 

  美國財政部最新披露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去年末,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量達到6962億美元,居各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量首位,比排名第二的日本多出近1200億美元。 

  英國《衛報》2月13日一篇文章認為:“中國公民為美國的信貸消費繁榮提供了資金,換言之,中國政府通過購買大量美國國庫券使美國維持著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假如中國停止這麼做,美元價格就將暴跌,隨後將發生席捲全球的貿易戰。”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加深,人們日益認識到中國對於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近期聯合國發布的《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顯示,2008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到22%,今年將進一步增至50%。由於這樣的份額,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增加對外投資、擴大內需和進口、與其他國家攜手應對危機,這些都對世界經濟增長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為什麼中國正常運轉?”美國《新聞周刊》1月19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這樣設問。文章認為:“中國是今年唯一可能增長明顯的國家,因為它是唯一常常打破經濟教科書種種規則的國家。”中國沒有像其他五大經濟體那麼快地放慢速度,原因在於“中國有能力做經濟學家在正常時期嘲笑的事情:中國限制銀行部門的外國投資,沒有接受種種新奇的金融創新——這些創新正是引發全球信貸危機的關鍵。” 

  接受《新聞周刊》採訪時,摩根斯坦利亞洲負責人斯蒂芬.羅奇說:“我們看到的是,在經濟困難時期,中國的指揮和控制體系實際上比其他市場經濟體系更有效。”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表現,引起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思考,大家開始反思現行經濟發展模式,而中國的發展經驗帶給人們許多啟示。 

  1月30日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發表文章說:“必須強調的是中國政府幹預能力的積極意義,它產生的好的效果是保證了對自身金融市場的控制”,“與其他國家使用的複雜的投資工具保持住了一定距離,這使它能够更好地規避危機。之前備受指責的國家幹預現在被視為一種糾正市場失控的必不可少的機制,甚至一些西方國家也這樣認為”。 

  戰勝國際金融危機這場全球性挑戰,要靠信心、合作和責任。國際社會已經認識到建立公正、合理、健康、穩定的世界經濟新秩序的深遠意義。在發達國家紛紛陷入經濟衰退之時,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成為盡早復甦全球經濟的重要希望所在和信心來源。 

  法國《費加羅報》認為,中國龐大的複興計劃讓市場放心,“從而無可辯駁地為穩定全球經濟做出貢獻。” 

  人們當然清楚,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期望中國引領世界走出危機是不現實的。正如上個月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兼駐北京首席代表杜大偉對西班牙《國家報》所言:“中國無法取代美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需求的引擎,它還是一個較窮的國家。” 

  然而,這一點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中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有利於提振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信心,有利於減緩國際金融危機擴散蔓延趨勢,有利於增加中國的進口和對外投資,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給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就業機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