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民進黨自縛手腳 永遠打不開格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1 09:31:00  


  中評社台北2月21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針對馬政府有關兩岸簽署CECA的倡議,遭到民進黨極大的質疑,黨主席蔡英文甚至親自撰文批判。民進黨擔心的是,與對岸談CECA恐將掉進“一國兩制”的陷阱,而兩岸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也將加深台灣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度,日久將難以自拔。民進黨的觀點固有其考量,執政黨在推動CECA時也確應誠懇地與各界對話。畢竟,CECA是極為敏感的政治性協議,不宜在欠缺共識的情況下強勢推動。 

  但是,在催促執政黨誠懇對話之際,我們也不免要對民進黨的憂慮提出若干看法。在過去八年,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思維,一直都是:對中國大陸是戒慎恐懼有餘、積極論述卻不足。以兩岸經貿為例,沒錯,台灣不該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不該太過注重美國外銷市場或中國大陸轉外銷市場。但是台灣無論如何是個小島,內需再怎麼擴大還是有限。 

  社論指,民進黨執政八年來,不但內需佔GDP比例沒有增加,甚至連產業結構都不斷地往電子、電機產品傾斜。他們說觀光客要倍增,卻事與願違;不要企業西進,又無人理會;想走向國際組織,幾年下來一事無成,只是徒然把鈔票塞進貪得無饜的“國外貪官”與“國內奧客”。民進黨才下台九個月,似乎就已經忘了自己是怎麼下台的。 

  過去八年來,台灣人民早已厭煩了戒急用忍或有效管理的口號變換。台灣人民並不見得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是不准人民往對岸走,究竟要大家往哪裡走,民進黨總得對大家提出個論述才是。可惜的是,到現在為止,包括蔡英文主席或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都沒有提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說理,反而給人一種“鎖國自閉”的不安。 

  我們這樣批評,民進黨也許會感覺不平;舉個實際的例子,應當更能說服讀者。誠如劉兆玄所說,台灣過去數十年發展最珍貴的資源,就是“人才”。在一九八○年代之前,中國大陸幾乎不曾派留學生出國,當然也無法吸引海外人才返國。相對而言,台灣卻是放洋人潮不斷,“返國”人數也不少。人才臉上沒有貼標籤,唯有積極開放延攬,百千人中才會碰巧遇到一、兩位千里馬。但是要事後尋著千里馬,事前我們就不能挑剔膚色、嫌惡血統、擔心一些莫名其妙的特徵。如果政府設下的條件越嚴,則真正的人才就絕不願意自陷束縛,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反淘汰。事實上,這正是台灣目前在人才延攬上面對的最大困境。 

  社評說,民進黨只要問問“中研院”、頂尖“國立大學”,就會發現台灣目前要召募研發人力有多麼困難。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廿一條的束縛下,對岸人民要“在台定居十年以上”才可能去台大、清大等“國立大學”任教。這種條文擺明就是“拒絕人才”的條文。但是相對的,中國大陸與香港卻展開雙臂擁抱台灣的海外人才,不但沒有國籍或戶籍限制,連薪俸都是台灣的幾倍。這兩種天壤之別的差異態度,長期而言,究竟是對哪一邊比較不利呢? 

  依民進黨一貫的恐共思維與防堵主張,陸籍人士當然是不准來台就業的,否則就會侵犯台灣人的教師、醫生、律師、農民、勞工等工作機會。這樣的思考其實只考慮了一半;它所忽略的另一半,則是台灣縮小門縫後的競爭力流失。當兩岸在做人才競爭時,台灣限制的越嚴,則人才流往對岸的比例就越高。 

  社評指,在兩岸人民條例的規範下,台灣籍科學家可以去北大做教授,但大陸籍科學家卻來不了,這究竟是在保護台灣人的就業,還是在阻礙台灣的進步?如果讀者翻一翻世界頂尖科學期刊就會發現,作者群中越來越多是漢語拼音的大陸姓,鮮少是台灣留學背景。科研人才如果斷層,台灣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前途究竟在哪裡呢? 

  我們並不反對與對岸交往要心存謹慎,經貿如此、人才移動也是如此。但是這必須要在開放的前提下以例外為之,而非倒果為因,把例外無限上綱成“戒急用忍”式的原則。我們可以規定敏感性“國防”工作的就業條件,但台大、“中研院”的一般性教職,哪有限制的必要?我們可以警告業者投資大陸的風險,但這警告無論如何也不能回過頭來成為禁止赴陸的通則。要如何與對岸有更多緊密的經貿關係當然要談,然而心態上如果轉不過來,民進黨的思維死結,恐怕永遠打不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