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張維迎:金融危機 借款給美國的中國也有責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7 14:05:31  


 
  政府救市,還是自由調整

  經濟出了問題,人們通常會求助於政府,政府也認為自己責無旁貸。

  讓政府通過增加信貸和擴大需求的辦法把經濟從蕭條當中挽救出來,有沒有可能呢?我抱懷疑態度。1929年危機為什麼拖了那麼長時間?就是因為危機開始後政府干預太多了。現在有人講是羅斯福1933年的新政挽救了美國經濟,其實羅斯福沒有多少新政,羅斯福的政策在他的前任胡佛手裡都早已開始實施了。現有的大量證據證明,美國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資,提高關稅,限制工資的調整,都是在羅斯福上任之前進行的,所以導致了失敗。根據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研究,正是政府的救市措施延緩了市場的自身調整,使蕭條持續了更長時間。1990年後日本政府的救市政策的失敗也說明這一點,零利率政策和大量的公共投資並沒有把日本從蕭條中解救出來。

  我們今天的救市能不能成功呢?我想也可能會有短期效果。但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是市場自身的調整,政府救市的結果可能延緩了市場的調整。打一個比方,現在的經濟就像一個吸毒病人,醫生卻給吸毒病人開的藥方是嗎啡,最後的結果可能會使問題更嚴重。過度的投資,可能用不了多久,經濟又會掉下來,可能掉得更慘。

  以房地產為例,我同意取消房地產市場上所有提高交易成本的政策和規定,讓市場更好的發揮作用,但僅此而已,我不同意政府去救市。只要交易自由了,該掉到什麼價位就掉到什麼價位,政府不應該干預。如果現在政府老想托市,本來一平米應該是5000塊,如果我們非要維持在6000塊,看起來掉不下去,但始終沒有人買房,房地產市場不可能發展。反之,如果我們讓它一下子掉到底,掉到5000甚至3000,房地產市場會很快活躍起來。不僅是房地產,在所有的行業,都是同一個道理。

  政府對破產企業的拯救不僅扭曲了市場的懲罰機制,延緩了結構調整,而且常常把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因為政府只解決大問題不解決小問題。政府的拯救措施也降低了企業界自救的積極性,導致更多的投資行為和更多的壞帳。政府投入的資金越多,資金越短缺。

  現在,各國政府搞的都是凱恩斯主義的一套:刺激需求。但這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既然我們認為危機是由於美國人的過度消費和中國人過度投資引起的,怎麼有可能通過進一步刺激消費和投資解決危機呢?

  有人說中國人只賺錢不花錢,儲蓄率太高。但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國家庭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降低的,從1996年的3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25%左右,之後沒有大的變化;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1996年是20%,到2000年只有15%,2005年是16%,遠低於印度的22%。當然,中國的儲蓄率確實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主要原因是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高,而不是家庭的儲蓄率太高。企業儲蓄高有一些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合理。國有企業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投資?因為對他們而言,賺了錢不需要分紅,不需要交給政府和家庭,資金成本等於零,甚至是負的(如果預期花不完的錢將來會被上收的話),不投白不投!一方面是無效的投資,另一方面,居民卻沒錢花。這才是中國的現實。

  中國統計年鑒分別計算了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一些評論家也經常引用這個數據。但這個統計數據很讓人費解。如果按這個統計數據對過去30年的GDP增長做個回歸,我們發現,“消費貢獻率”和“出口貢獻率”與GDP的增長率負相關,只有“投資貢獻率”與GDP增長率正相關。也就是說,消費和出口的“貢獻率”越大,GDP增長越低;投資的“貢獻率”越大,GDP的增長率越高。那麼,為了GDP的增長,我們究竟應該是刺激消費、刺激出口還是刺激投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專題: 百年一遇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