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專訪紀政:兩岸體育活動應該多交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21 00:26:11  


兩岸首位在奧運奪牌的女運動員紀政認為,兩岸藉由體育交流,可以增進人民互相了解。(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1月21日電(記者 倪鴻祥)馬政府新聘“國策顧問”、兩岸首位在奧運奪牌的女田徑選手紀政在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大陸只參加7次奧運,奪牌獎數即躍居世界第一,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台灣若想加強體育發展,必須跳脫為失敗找藉口的習慣;經濟愈蕭條,愈應發展體育健全人民身心健康,兩岸體育也更應多多交流,促進兩岸了解。

  1944年生的紀政,現任台灣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她曾於1968年墨西哥奧運奪得田徑女子80公尺跨欄銅牌,為兩岸首位在奧運奪牌的女運動員,也是繼楊傳廣在1960年羅馬奧運獲得男子十項全能銀牌之後,台灣第二位獲得奧運獎牌的選手。紀政退休後,曾任9年“立委”,近年推廣全民運動,常在大陸各城市發起路跑活動,獲馬政府新聘為“國策顧問”。

  比較兩岸運動發展,紀政認為“體力展示國力”這句話一點也不跨張。她指出,大陸1984年第一次參加洛杉磯奧運,一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其實只有24年的時間,參加七屆奧運,奪牌成績卻突飛猛進,變成世界第一,讓國際社會對大陸刮目相看。

  紀政表示,大陸這麼盡力、努力,世界上所謂的體育強國,會那麼在乎大陸的成就,就是因為體育代表國家的進步與力量,體育可以顯示國家的力量。反觀台灣的體育發展,台灣經常會自認資源環境比不上世界大國,找了各種理由為無法奪得獎牌找藉口。

  紀政表示,2008年北京奧運結束後,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小,人口只有200多萬,但所拿的金牌還真不少,這個國家叫牙買加。(牙買加於08年北京奧運共奪下六金三銀二銅,總計11面獎牌,都是在田徑場上奪得獎牌)

  紀政也舉例,以前德國未統一時,東德、西德的年代(1949至1990年間),東德人口和台灣也差不多,但體育成績傲視世界,因此,台灣一定要跳脫“為失敗找藉口”的傾向與習慣,必須要“為成功找方法”。

  對於外界普遍認為,體育選手只有運動是強項,其他智育科目恐難和一般學生競爭,紀政也提出不同的看法。她指出,以前體育界的長輩都是多才多藝,能文能武,他們都不偏頗,德、智、體、群、美等各方面都很平衡。

  紀政指出,台灣體育界害到運動員素質與水準的,就是績優運動員的保送辦法。這種完全只講運動成就、以運動成績作為保送標準,就可能鬧出高中畢業保送大學後,連26個英文字母都不會的笑話,這種偏頗的美意,扭曲提升體育以求五育並重的原意。

  紀政表示,她是經過深思,和好友討論,仔細慎重考量後,才決定接受馬政府無給職的“國策顧問”,因為她希望在所剩無幾的時間,能為體育做一些事情,她會結合體育界大公無私的人,一起來加強體育界的發展。 

  紀政強調,儘管現在經濟蕭條,台灣遭逢經濟危機,大家鬱卒,但百姓更須要身心保持健康,這就要靠運動,政府也需要普及興建運動設施,然後廉價甚至免費的提供民眾使用,才能維持人民身心健康、快樂。

  紀政也十分認同兩岸必須體育交流。她最近經常參與一些民間大型體育活動,在大陸許多城市發起兩岸路跑活動,就是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大陸內陸城市認識台灣。因為大陸人對台灣很感興趣,很好奇、但不了解;透過兩岸體育交流,可以增進彼此的互相了解。


    相關專題: 臺灣焦點人物專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