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融危機禍根在美國 中國責任論站不住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6 19:06:33  


 
  “中國責任論”荒謬之極 

  新華社記者:即將卸任的美國財長保爾森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把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主要歸咎於中國等國的高儲蓄率,應怎麼看待“中國責任論”這樣的觀點? 

  張健華:這種觀點是極其荒謬和不負責任的,屬於“強盜邏輯”。此次金融危機是在全球經濟失衡的背景下爆發的。從表面上看,金融危機似乎和全球貿易失衡存在著某種關聯。但剛才我們談過,美國的經濟政策、金融監管和金融市場的多重失誤,才是造成危機的根本原因。如果將全球經濟失衡歸咎於順差國,顯然是推卸責任,也立不住腳。 

  美國低儲蓄、高逆差是其長期以來的政策選擇和消費習慣造成的,中國的高儲蓄、高順差不是美國低儲蓄、高逆差的原因。從時間上來看,中國高順差與美國低儲蓄的出現存在明顯的時期差異,兩者之間並無因果關係。 

  實際上,在中國擁有鉅額外匯儲備之前美國高消費的習慣就早已養成。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個人儲蓄率就曾降到零以下,1933年甚至降至歷史最低點-1.5%。美國新一輪的個人儲蓄率下降從1984年就開始了,到1999年就已降至2%左右的水準,並維持了長達6年之久,2005年-2007年均低於1%。美國的貿易赤字自上世紀80年代初一直持續到現在,已歷經近30年,同期財政收支除1998年-2000年,也就是克林頓執政的最後幾年之外也均為赤字,這些都不是近些年特有的現象。而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在2003年之後才開始大幅增加。顯然,認為中國的高順差導致美國高消費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導致美國高消費和鉅額逆差的根本原因,一是美國自身擴張型的國內政策刺激了個人消費增長和公共開支擴大,導致居民個人和政府儲蓄率不斷降低;二是美國在大量進口消費品以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的同時,卻對出口設置各種障礙,阻止本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兩方面的綜合作用導致美國儲蓄率持續下降和貿易逆差大幅上升。 

  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加強了國際儲備和國內儲蓄,這是這些國家吸取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提高危機應對能力的措施,其實也是此前IMF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給亞洲國家開出的“藥方”。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救助過程中,美國政府主導了IMF對亞洲國家的救助政策及救助條件設計。在IMF給亞洲國家開出的“藥方”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亞洲國家實行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減少財政赤字,增加國際儲備。 

  10年來,亞洲國家尤其是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的主要國家吸取教訓,增加了國際儲備和國內儲蓄,提高了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現在卻又被西方國家的某些人看成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源,其論調明顯自相矛盾。 

  我個人認為,“中國責任論”的說法除了是為西方一些主要國家自身經濟政策失誤及監管不力開脫外,恐怕也是為這些國家今後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或對中國進一步施壓尋找藉口。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並予以澄清,否則將不利於全球加強國際合作,不利於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共同應對危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