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訪邵銘煌:黨史展覽讓人瞭解兩岸需要交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0 00:48:39  


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1月10日電(記者 倪鴻祥專訪)中國國民黨中央一樓約僅50坪的展覽廳,正在展示建黨114周年黨史資料。從興中會時期,一直到現在台灣政黨輪替,史料內容跨越台海兩岸三個世紀。黨史館主任邵銘煌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從照片與文獻都可以體會、看得出來,為何台海今日分隔兩地?歷史也可以了解,兩岸為何需要交流。

  黨史展覽廳從1月7日正式對外展覽,這次共展出250張歷史照片,及90餘件文物。內容分為“振興中華,創立民國”、“維護共和,北伐建設”、“抗戰建國,實施憲政”、“保台建台,締造奇蹟”、“政黨輪替,再造台灣”等五項主題。

  本身是史學教授的邵銘煌,精通中國現代史、中國國民黨黨史、近代人物思想行誼,他不只擔任黨史館長,還在台灣師範大學開課任教。他指出,這次編排黨史展覽內容,是114年黨史簡單的發展,也等於是一個歷史縮影。

  邵銘煌指出,整個展覽雖然簡要,但歷史的貫穿性、系統的發展,是連貫串聯的。展出的編排上其實有一個主軸。一個是國民黨本身的黨務發展,以及在不同的階段黨所受到的挫折,從挫折中走出困局,開創時代的貢獻。第二個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從1920年代孫中山晚年開始,和共產黨產生一些合作關係,之後又有矛盾、衝突的關係,從北伐到抗戰,再到戰後。

  邵銘煌指出,在黨務發展方面,就是強調國民黨與台灣的連結。然後點出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發展,還有國民黨本身從海外成立,再發展到大陸,從在野變執政,然後又失去政權,再退守到台灣,繼續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然後遭遇挫折,再起、重新執政。

  這次的黨史展覽的史料照片,並沒有特別強調國共內戰時期的背景。對此,邵銘煌表示,受限於展覽場地的緣故,沒辦法放出太多國共內戰時期的照片,因為得把黨史過程儘量濃縮精要呈現。

  邵銘煌指出,國共關係其實可以做一個專題展覽,但怕會影響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不過這已是過去的歷史了,國民黨在大陸挫敗,撤退來來台,這也是事實,何況在內戰時期,互有勝負。

  邵銘煌指出,這次展覽有兩張照片,其實已經點出國共內戰的情形;一是對日抗戰勝利後,經濟情勢惡化,1948年12月上海市人民擠兌美金的情形。他說明,當時國共已經產生衝突了,當時上海經濟採取緊急處分,但失敗了,還是造成通貨膨脹,開始擠兌美金,經濟在惡化,這也剛好是在“徐蚌會戰”之後的社會情景,所以軍事挫敗加上經濟惡化,造成大陸局勢急轉直下。

  邵銘煌也指出另一張照片。照片內容是1949年4月上海市被解放軍攻佔,一處公園塑立毛澤東及朱德的畫像,顯示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在大陸統治已岌岌可危。他說明,這照片代表解放軍已經渡過長江了,只是一般人對這段歷史較為陌生,所以不容易看出來,但其實黨史展覽,還是有把國共交惡的情形點出來了。

  對於現代年輕人對歷史較不感興趣的問題,邵銘煌表示,過去歷史學科因為要考試,受到升學的壓力,所以年輕人為考試而學歷史,就會喪失興趣。但這種歷史展覽,就沒有這種壓力,尤其呈現多張歷史圖片,可以吸引年輕人注意。

  邵銘煌指出,從眾多的歷史圖片,還可以看到歷史的證據,歷史如何產生?其實就是從這些文獻出來的,如果用這種方式讓年輕人來和歷史接觸,就不會覺得那麼無聊,而且可以從參觀之中,建立起對歷史的情感與瞭解。

  邵銘煌強調,黨史展覽還呈現為何台海今天會分割兩地?而且長期對抗? 因為從1920年代孫中山晚年國共開始合作,然後又有10年的對立,在照片與文獻都可以體會出來;到1949年,為何會退到台灣?這是因為國共關係演變,造成海峽兩岸分隔的結果,這可讓人瞭解兩岸為何需要交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臺灣焦點人物專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