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蹈海輕騎——透視中國新型兩栖突擊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02 10:45:07  


  2008年4月3日,以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四星上將詹姆斯·康威為首的美國軍事訪問團一行受邀參觀了我海軍陸戰隊兩栖演兵場。上午10時,裝備國產新一代兩栖裝甲突擊車族的我海軍陸戰隊官兵為美國同行進行了精彩的快速突擊登陸演練。兩栖突擊車族作為陸戰隊最新主戰裝備,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現役的滑水型高速兩栖戰鬥車輛,其成建制裝備使我陸戰隊處理突發緊急事件時的兩栖渡海登陸作戰能力發生了質的飛躍,海峽兩岸的力量對比亦隨之發生變化。 

  戰爭模式的改變呼喚新型兩栖突擊車輛誕生 

  從古至今,對於任何一支需要渡海登陸作戰的軍隊來說,大海,都是他們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變幻莫測的海況遠非一般江河湖泊所能比擬,陸上進行防守的一方只要能够阻止登陸者接近海岸,哪怕是區區千百米遠都可能造成對手登陸行動的失敗。特別是近代以來,大威力加農炮、速射機槍以及鋼筋混凝土防禦工事等防禦手段發明之後,防守方極大拓展了登陸地段海域火力控制範圍,登陸部隊的換乘距離已經增加到數公里之外。士兵們乘坐小型登陸艇在海上忍受長途顛簸之後,甫一登上灘頭,卻又遭到對方機槍火力的無情壓制。在類似諾曼底那樣的現代大規模登陸戰役中,儘管盟軍擁有登陸場制空權和絕對的對岸支援火力優勢,戰前又進行了系統的戰略戰役欺騙行動,仍然無法避免奧馬哈灘頭人間煉獄情景的出現。 

  為了在兩栖換乘後的航渡與衝灘過程中對登陸部隊提供全程保護,並在登陸後使用一定火力支援其作戰,以美國LVT系列為代表的兩栖裝甲戰鬥車輛在二戰中後期應運而生,並立即憑借自身優越的水、陸機動性和兩栖生存能力,成為登陸作戰首選的裝甲突擊力量。 

  早期兩栖裝甲車輛在水上主要依靠履帶劃水推進,這種驅動方式的優點在於:水上與陸上行駛共用一套動力傳動裝置,其設計與普通陸地裝甲車輛幾乎沒有區別,不會額外占用車內空間,結構簡單、技術成本很低。履帶劃水推進方式最致命的缺點是推進效率極低,不論採用何種技術手段優化,車輛水上最高航速至多只能達到10公里/時。 

  隨後發展起來的是螺旋槳推進模式。與二戰時期臨時外加動力系統和小型螺旋槳推進器的改裝兩栖車輛不同,戰後專門設計的螺旋槳推進兩栖裝甲車輛安裝了液壓驅動的可旋轉導管螺旋槳,推進動力由戰車自身發動機通過傳動系統動力轉換機構直接提供。這種推進方式的推進效率高於履帶劃水,兩栖車輛的水上最大行駛速度也提高到10~12公里/時。但是兩栖裝甲車輛除了水上性能外,還需要良好的陸上越野機動性能,螺旋槳推進器因為需要安置在車外,所以體積受到嚴格限制,用在履帶式車輛上更加困難。因此,借助螺旋槳推進方式增加兩栖作戰能力的主要還是輪式裝甲車輛,其兩栖性能跨越內陸江河尚可,用於渡海登陸卻是不現實的,因為這種作戰環境下,履帶式車輛顯然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最後投入實用的是噴水推進模式。噴水推進行駛原理是發動機通過水上傳動驅動水泵,吸入水流由噴管向後噴出,產生推力使車輛向前行駛,改變噴水方向還可使車輛轉向或倒駛。這種裝置行駛效率較高、水上操縱性好、淺水區機動性較好,但所占車內空間較大。對於兩栖裝甲車輛來說,噴水推進裝置可以全部安裝在車內,無車外暴露件;與螺旋槳相比較易於安裝,對陸上性能無甚影響,而且比履帶劃水推進效率高得多,噴水行駛航速可達14公里/時。因此,近代專用兩栖裝甲車輛廣泛採用噴水推進,如中國的63系列水陸坦克、77系列兩栖裝甲輸送車以及美國的LVTP系列兩栖裝甲突擊車等。

  但是,和船舶相比,兩栖裝甲車輛的航行速度仍然低得驚人。同樣採用噴水推進,高速船舶的航速可以高達50節(相當於92.6公里/時);而傳統兩栖突擊車想超過15公里/時都很難辦到。另一方面,隨著對海監視雷達和反艦導彈作為岸防武器的崛起,現代戰爭環境中想在視距範圍之內發動兩栖突擊登陸行動變得毫無安全性可言。新型立體登陸作戰模式要求水面登陸部隊在距離海岸線40公里的視距外完成換乘並發起對岸突擊,而傳統兩栖突擊車輛10餘公里的時速決定了陸戰隊員必須在海面上顛簸行駛3小時以上才能接觸陸地。LCAC之類的大型氣墊船雖然華麗而且航速更快,但是運載裝甲車輛時目標過大,很容易招致對方集中火力打擊。這一切,都在呼喚新一代高速兩栖裝甲突擊車輛的誕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