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手拿培訓券,農民工去哪接受就業培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23 11:31:49  


  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電/返鄉農民工越來越多了。有媒體報道,目前全國1.3億外出農民工中已有780萬人提前返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員更進一步指出,農民工就業的真正挑戰將在春節之後到來。可以想見,大批農民工滯留鄉間,除了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還可能對中國經濟社會全局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 

  此時,很多農民工輸出大省都高調表態將嚴重關注。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15日表示,如果僅依靠一點點失業保障和各種救濟,不能解決群眾根本的問題,就業才是最大的民生。而成都市也將“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將一次性向市外返鄉農民工、2008屆以前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在此之前企業經濟性裁員的失業人員每人發放500元就業培訓券,預計將有超過15萬人受惠,政府將為此投入超過7500萬元。

  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說,為“最大的民生”做這樣的大投入當然很好,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筆投入要能真正惠及於民,而不是讓某些官員中飽私囊。此前,媒體曾報道專司培訓的官員大發培訓財的事情。貴州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原副廳長楊錦福利用職務之便,通過批准相關農民工技能就業培訓學校成立、批准取得農民工技能就業培訓定點資格、批准增加培訓指標等方式,收受賄賂竟達80多萬元。貴州一些市、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也與一些社會培訓機構勾結,弄虛作假,大肆套取農民工就業培訓資金。成都市的“就業培訓券”能否真正惠及渴望技術、技能的農民工,對當地的各級官員同樣是一個考驗。 

  按照嚴格的認定程式,領到“就業培訓券”的農民工到哪接受就業培訓呢?依然是經過“開班審批”的定點培訓機構。儘管當地也設計了很多制約制度,像培訓公示制、現場巡查制、綜合評價成果制、培訓網路實名制、補貼二審制、檢查評估淘汰制等……但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制度設計依然是在勞動部門中“封閉運行”的,其公正性、有效性很難得到真實評價。而最有評價權的農民工,往往是失語的一群。 

  更何況,聲勢一浩大,組織成本不免畸高,培訓者和被培訓者意願的對接,也會成為影響效果的一個因素。沒準兒,到頭來,只落得一派壯觀的聲勢而已。那麼,在政府大規模介入農民工就業培訓之前,中國上億農民工都是在哪、通過哪些渠道接受就業培訓的? 

  最重要或者說最主要的途徑,大概是“邊幹邊學”、“幹中學”吧。從20年前民工潮出現,中國農民在尋求生存和發展的道路上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洗禮。草創時期的很多甚至被稱為“血汗工廠”的地方,都是農民工的就業培訓學校。在這個過程中,洗腳離田的農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因此獲得了足以養家糊口的勞動技能,個別人甚至出人頭地,成功地實現了身份轉換。 

  對這樣的“學徒式”培訓,不能完全給予負面評價。不然,就不能解釋中國30年來的製造業、城市建設等領域的高速增長,也不能解釋中國農村在糧價持續低迷情況下仍沒有破產的原因。大量農民工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奇跡,也為貧瘠的農村源源不斷地輸入血液。甚至可以說,這些大大小小的企業實際上成為農民工最便捷的就業培訓學校,其間當然有訴說不完的血淚。可當我們在控訴無良老闆的黑心貪婪時,還應檢討一下社會在提供就業培訓上的缺失或者說走過場,甚至大肆盤剝培訓資金等行為。 

  中國農民工素質比較低,這也是長期以來的國情,需要政府格外重視農民工的文化教育和就業培訓。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一提到培訓,似乎就是定點大教室、集中脫產式培訓。而對於那種工作中的邊幹邊學的培訓很不在意;至於那種在自我創業中的“就業培訓”,就更不在話下了。其實,不妨思路開闊一點、視野開放一點、講求實際一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