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全球獨創“特區”制度為改革開放探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3 16:24:07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與香港毗鄰的廣東省深圳市政府最近宣布,將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深圳特區改革攻堅的重要突破口,用5年時間建立起“全新的現代公共服務型政府”,這比全國完成的時間表提前了7年。 

  新華社的報道指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設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的代表,深圳屢屢推出創新之舉,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摸索經驗,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和“試驗田”。 

  而在改革開放的30年間,從最初的“沿海經濟特區”到如今分布在東中西部的各個“綜合改革試驗區”,“特區”可能是最具中國特色和獨創性的產物,以其不斷“突破”和創新,引領著中國的改革發展之路。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廣東和福建省委向中央要求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1979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第一批出口特區,後改名為內涵更豐富的“經濟特區”。美國《紐約時報》為之驚嘆:“鐵幕拉開了,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特區”的設置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改革特色。中國國情復雜,改革面臨的困難巨大,沒有現成的書本知識和經驗,必須通過不斷探索和試點,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路子來,而“特區”就起到了這樣的“試腳石”作用。 

  在過去的近30年間,特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圳從一個貧窮落後的邊陲小鎮變身為擁有超千萬人口、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現代化大都市;2007年,珠海的工業總產值是1980年的1370.5倍;上海浦東新區2007年GDP達2750億元,是1990年全上海的3倍。 

  “敢闖、敢冒”的特區充當了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如深圳特區就摘取了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的諸多“第一”:深圳敲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的第一槌,拉開了土地利用市場化的序幕;發行了新中國第一張股票,開啟了中國發展股份制企業和資本市場的進程;率先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和對外商實行國民待遇;率先按市場原則形成了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 

  通過特區“摸著石頭過河”,形成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改革經驗,被逐步推廣到全國:廈門利用外資修建機場、組建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合資銀行;珠海技術入股、跨境工業區;汕頭改幹部委任制為聘任制;海南“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體制改革……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認為,中國通過“試驗田”的方式探索破解改革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不同難題,包括行政、經濟、社會等方面改革都在此試驗中取得突破。 

  湯敏認為,過去的改革,過多地注重生產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公共利益和福利的均等化。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等一係列社會問題擺在了中國決策者的面前。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