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也談台灣“國際空間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08 11:40:56  


  作者:段文勇 廣東汕頭 文化傳播

  APEC領袖會議圓滿結束了,連戰先生載譽回到台灣。會議期間,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他的這位老朋友親切會晤。據說,他們談到了進一步落實“五大願景”,實現“三通”後可以開始協商台灣“參與國際事務議題”。 

  近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表示,美國強烈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明年五月世衛組織大會(WHA)。 

  據此,一些人認為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具體到明年5月,能否以觀察員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不僅成了馬英九的兩岸關係政策,能否從經貿交流,進步到“兩岸休兵”、“外交共榮”的重要觀察指標,也是檢驗大陸對台是否有誠意的一個最大的風向標。一些人甚至在謀算,以此作為“敲門磚”進而加入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其他聯合國組織。一些人抱怨,“台灣想要參與WHA、東亞經濟整合,但至今未看到中國方面表達讓步。”一些人擔心,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或台灣關注的軍事議題,如果遲遲不能够取得相適應的進展,在全球性金融海嘯風暴造成經濟衰退的隱憂中,多數台灣民衆如果一直未能感受到兩岸簽署多項經貿協議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則可能會讓台灣將來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的速度或腳步有所放緩。一些人表示,不讓台灣參加就是“中共打壓台灣”,揚言要“抗爭到底”。 

  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是兩岸兩會今後協商中必然涉及到的問題。它曾被某些人炒作,相信還會繼續炒作下去,成為台灣朝野上下長盛不衰的熱門詞。悠悠萬事,唯此為大。這個問題似乎最能鼓動台灣人民的情感。 

  二 

  台灣方面的“國際空間”是如何演變的呢?怎麼就成了這麼重要的問題?儘管很不情願,害怕引發悲情,但是我們還是得翻閱歷史。 

  台灣問題是國共內戰產物。戰爭的結果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誕生,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敗退台灣,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外敵的干涉,自此造成了台海兩岸隔絕。冷戰時期,蔣介石長時間占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國際空間”可謂大亦;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初只有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承認,加之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封鎖打壓,國際空間小得可憐。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就中國代表權案進行表決,會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3票缺席通過了阿爾巴尼亞等23國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替代“中華民國”進入聯合國,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此後幾乎一夜之間,有20多個國家與台灣當局“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的國際空間起了變化。截止1973年2月,僅有39個國家與地區同台灣當局保持“外交”關係。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2月28 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訂了《聯合公報》。 雙方聲明:①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 ②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衝突的危險; ③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 —— 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④任何一方不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和諒解。台灣問題:中國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反對 “ 兩個中國 ” 。美國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國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從而改變了美國多年來拿不到台面上的試圖搞“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立場。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交。 

  此後,一些原來與“中華民國”有“邦交關係”的國家相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或複交,建交國已達169個,台灣“邦交國”減少至24個,“國際空間”越來越小。 

  1980年4月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式恢復中國的代表權。 

  1980年5月,中國恢復了在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 

  1980年後,中國大陸基於大家都是中國人,還是“網開一面”,在“對民間交流不表異議”的說辭下,實際默許了台灣全方位的“實質外交”。為了營造兩岸和解談判氛圍的大環境,為“一國兩制”預留空間,大陸宣布停止炮擊,中止內戰狀態,放棄“解放台灣”口號而代之“和平統一”口號,然後更為台灣一步一步放鬆了越來越多的“國際生存空間”,允許或承諾台灣以“中華”的名義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體育、經濟、金融、衛生的組織。 

  1987年,蔣經國先生宣布台灣地區“解除戒嚴”,兩岸民間互動獲得進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