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留守vs歸國 美華裔員工徘徊華爾街難抉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26 17:07:10  


 

  羅伯特·史密斯:很顯然中國的金融服務業,和資本市場行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哪裡有很多的機會,這些人在自由市場中,顯然學到了什麼是行得通的,最近又學到了什麼是行不通的,不管怎樣,他們會帶著豐富的經驗回去,所以這是非常好的機遇,我為他們感到高興,我自己就有一些朋友最近剛剛回去,對他們來說,回到自己的祖國,是非常令人激動的事。 

  今天華人已經在華爾街打下了一片天地,但是由於文化語言和社會資源方面的天然欠缺,華人在做到一定職位後,如果再往上發展就會困難重重,他們中的很多人早已經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而這次金融危機更加堅定了一些人回國的決心。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一批又一批留學生能够走出國門到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而中國經濟的發展為他們在海外就業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當他們的職業發展遇到挫折時,又是中國為他們的二次創業提供了可能。 

  在北京,陳迅勇最先拜訪的是華爾街的老朋友袁先智,這位美國畢馬威財務審計公司金融風險管理部前任高級經理,於今年9月選擇來到中國,擔任德勤財務咨詢北京分公司總裁,雖然同樣都是外企,但是工作的地點變了,一切都與從前大不相同。 

  記者:在華爾街那邊做高管和在國內做高管,同樣的職位,有什麼區別? 

  袁先智:我覺得華爾街我是主管,但是我是在跟人家培養人,不是在給自己,或者我出生的國家培養人,如果要從理念上來講,那是最本質不一樣的地方。 

  在過去的18年中,袁先生在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的四大財務審計公司跨國投資銀行及能源貿易公司就職,主要負責金融及能源衍生產品定價和風險管理。 

  記者: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回來? 

  袁先智:在中國的市場裡面,不是說中國什麼東西都很落後,不是了。我相信我們華爾街人才應該是有用武之地在這個地方。 

  袁先智說選擇回國發展是自己多年的夙願,很多在華爾街工作的華裔同行都普遍有此意願,金融風暴也可能會成為促使他們下決心回國創業的一個助推劑。 

  除了袁先智之外,一些華爾街華人也開始騎驢找馬,一邊上著班,一邊把簡歷投給了中國的招聘網站和獵頭公司,對於許多國內的金融機構來說,似乎也意識到了抄底最頂尖的金融人才的機會到了,該出手時就出手。

  國內“抄底”海外金融人才 

  這是一個專門服務於金融人士的招聘網站,原先用華爾街這個詞,只是因為它是金融的代名詞,并沒有特別多真正來自華爾街的簡歷和人才資源,但金融風暴發生以後,他們的簡歷庫裡發生了變化。 

  北京某金融招聘網首席執行官石永明:這種情況很多而且很明顯,而且華爾街的人才到國內的意願非常高,而且以留學生為主相對多一些,包括還有一些中高層的管理人員,也都在我們這裡投了一些簡歷。 

  記者:大概有多少? 

  石永明:大約占海外人才的12.7%,也就是670多份。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670多份簡歷大部分都是30、40歲的有經驗的金融人士居多,也不乏一些年輕而又高職位的人士。 

  北京某金融招聘網獵頭顧問王海紅:這個人才已經是一個部門的副總裁了,在華人當中比較不錯的,可能回國來就業,他的薪資水平,國內可能給不了那麼高,今天上午我跟他聊,我想這個薪資水平可能跟你的期望會有一個差距,你自己要想好,要調節好,他說這個我已經有很多的心理准備了。 

  求職的需求比較大,那麼供方的反映又是如何呢?記者又來到了另一家國內較大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 

  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劉浩:因為國內的金融行業裡面其實你仔細去看,金融體制改革時間并不是特別長,我們在這些,不管是大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這些公司裡面其實都需要有很專業的人。 

  因此到華爾街去挖人搶人的口號就在網上傳開了,除了這些人才服務機構,一些地方政府也躍躍欲試,上海的金融辦和人事局就准備在12月初組織一個海外金融人才招聘團去華爾街擺開招聘桌。而南京的政府則表示,他們要去華爾街挖人,甚至待遇不會低於華爾街,而杭州的一些民營企業眼光則盯住了華爾街的金融服務外包人才,而中國的一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向華爾街精英拋出了綉球,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個,今年11月1號,華夏基金的高管專門帶隊赴美國紐約招賢納良,向華爾街的華裔金融人才明確提出了他們的招募計劃和需求。 

  記者:目前對公司的發展來看的話,我們對海外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有多大? 

  程海泳:目前我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利用基本面這樣的研究方法從事海外股票的投資研究的人才,以及固定收益的投資經理還有像國際宏觀經濟的分析師,還有高級的風險管理人員。 

  記者:有多少個能够開放的崗位? 

  程海泳:按照我們最近的需求計劃,我們還有5到6個。 

  記者:我們對海外的金融人才的興趣點在哪兒? 

  程海泳:在我們這些業務中,我們國內的從業人員絕大部分沒有這樣相關的業務經歷。我們主要是希望通過引進資深的確實有豐富的投資經歷的人才,迅速彌補我們經驗的不足,幫助我們盡早建成一個有獨立自主投資管理能力的團隊。第二是通過這樣一個業務的國際化,然後帶動整個公司國際化水平提升。 

  對於當前世界金融行業人才分布狀況,有人形象地說,美國是胖子,需要減肥,而中國還是個瘦子,需要強身健體。在歐美金融界裁員風潮愈演愈烈的時候,正是中國吸收世界頂尖金融人才的難得機遇,對於國內金融機構來說,許多人認為抄底國際金融人才的時機到了。 

  記者:為什麼選擇在這個實際到華爾街挑選人才? 

  程海泳:我想任何一筆投資,你在熊市中你去投資,第一你成本會很低。第二就是說你會有很多很優秀的投資標的可以挑選。第三,我相信在熊市中的投資,在未來的牛市中會讓你獲得一個最大的回報。 

  華爾街雲集了大批金融管理和技術精英,他們的薪酬要比其他行業高出很多,不包括獎金、華爾街的高級交易員和投行人士通常起薪在20萬美元左右,而一些高層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年薪加年終獎金要高達百萬美元甚至千萬美元以上,吸引這些人來中國發展創業,很顯然薪酬絕對不是中國金融領域的優勢。 

  記者:我們拿什麼去吸引他們真正的回國,扎下根來在這裡創業? 

  程海泳:三個留人,一個待遇留人,第二就是事業留人,第三就是靠感情留人。 

  記者:是不是會增加我們人力方面的成本? 

  程海泳:從成本角度看,固然,因為他們的平均薪酬相對比較高,但是我們理解資產管理行業,它最重要的資產,人,它不僅是成本,更多還資產。 

  而對於華爾街人才來說,要回國發展,又需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國內的薪酬標准,剛從華爾街辭職回國發展的袁先智先生有自己的切身看法。 

  袁先智:我覺得有兩個心態應該注意了,第一個就是要懂得放棄了,肯定有代價。第二個就是說要有容納的心態,我說放棄就是很多事,你不能說你在華爾街拿20萬、30萬,我在北京也是20萬、30萬,舉這個例子就是說你要懂得放棄,你接受這個現實,你就發現,你覺得很踏實了,每天很辛苦,我覺得很踏實,也有很多艱辛的地方,但是你覺得好像希望更多一些。 

  除了薪酬,中國的國情以及金融行業特色也與華爾街有很大不同,雖然很多華爾街華人精英積累了豐富的金融知識和實踐經驗,但如果回國他們的才能是否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呢? 

  劉軍:這個水土不服是肯定的,只是程度多少的問題,但是不管你在華爾街也好,還是在國內或者是在世界上任何的地方也好,你一定要適應這個狀況。如果總是說,我在華爾街這樣做,我知道華爾街應該是這樣做,我回去時帶著先入為主的那麼一個想法的話,有時候可能會有一些衝突或者會有一些這個方面的不適應。 

  而對於用人機構來說,又如何看待華爾街精英的專業才能呢?現任瑞士信用集團金融結構產品交易台主任的郭傑群認為,中國應該與華爾街加強對話,增強對華爾街專業人才的了解。 

  郭傑群:你引進一個人才,你是需要怎麼運用他,你是直接運用他的專業知識,還是運用他的能力,運用他的經歷,如果只是直接強調一個專業的話,那麼很多我們所在華爾街從事的金融產品,在國內都不存在,那麼也沒法直接套用,那麼我覺得呢國內可能更應該強調的肯定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精力。 

  到東方去,這是法新社在報道華爾街失業精英紛紛將中國作為新的淘金首選之地時用的一個極富感染力的標題。確實,從長遠來看,中國在吸引華爾街人才尤其是華人人才方面具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現實操作當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薪水高低的問題,工作環境的問題,文化習慣的問題,發展空間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要求求職者和用人者認真地去思考。人才是流動的,吸引人才其實不難,難的是留住人才。(來源:中央電視台)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百年一遇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