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家泉:客家文化研討會談改革開放兩岸關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21 09:02:12  


 

  (二)

  所說兩個“三”的第一個“三”,是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的三次戰略性調整:

  第一次戰略性調整,是從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轉變。在中國大陸,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戰爭的基本結束,整個中國的形勢已大體定局,原有的對台政策自應進行調整。其轉折點是1955年至1970年這段時間,周恩來總理先是於50年代中期向台灣當局發出了“和平解放台灣”的號召,繼而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將和平解放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是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是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其他如軍政大權、人事布局、財政開支和社會改革等,亦分別作出了充分照顧台灣方面利益的安排。
這一次戰略性調整,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都十分重視,經過遷回曲折的私下溝通和聯絡,曾出現過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幹擾而被迫中斷。

  第二次戰略性調整,是從和平解放到和平統一的轉變。這是對“十年文革”進行拔亂反正的需要,也是為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其轉折點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實行了戰略轉移。“十年文革”之亂,本質上是“中國人鬥中國人”。這樣,人們必然會問:“台灣人是否中國人?”當然是中國人。既然都是中國人,難道“中國人鬥中國人”的局面,還要在國共兩黨、海峽兩岸繼續下去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這個時候,國際形勢已發生了重要變化,中美關系也已趨於正常化。於是,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對台政策自然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

  這一次戰性調整,曾使兩岸關系明顯好轉。1990年11月21日和1991年12月16日,台灣和大陸相繼成立“海基會”和“海協會”,先後實現了“汪辜會談”和“汪辜會晤”,分別達成了一些“協議”和“共識”,從而使兩岸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烙氣氛。然這樣的氣氛,很快就又被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破壞了。兩岸兩會的功能也被凍結。

  第三次戰略性調整,是從長期僵持到擱置爭議的轉變。這是在兩岸關系發生新的積極性變化的情況下進行的。其轉折點是2008年春,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四次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這個箴言的基礎是 “九二共識”,是根據中共17大精神把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加以具體化和靈活化。

  這一次戰略性調整,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兩岸關系的發展。台灣的“海基會”和大陸的“海協會”,其功能得到恢複,“九二共識”再次被確認,先後在大陸和台灣舉行的兩次“陳江會”也都取得了成功,尤其是陳雲林訪台實現的第二次“陳江會”,更在兩岸關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譜寫了歷史的新篇章。

  (三)

  這兩個“三”的第二個“三”,是對兩岸關系的三點看法:

  第一個看法是,以上三次戰略性調整,都是在以一個中國為原則、和平發展為目標下進行的,而改革開放則是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和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好途徑,所以第二次和第三次戰略性調整都是在改革開放浪潮推動下實現的。改革開放,一個中國,和平發展,成了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完整體系。

  這三次戰略性調整,其政策和措施,一次比一次更和平,更有效,也更得人心。

  有人說,第三次戰略性調整,只講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未講一個中國,這是不對的,因為它是以“九二共識”為前提,而“九二共識”最本質的東西就是認同中國,也就是一個中國。

  第二個看法是,目前兩岸關系的形勢,總體上是好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任何好的“大趨勢”下也會出現某種“小逆流”,民進黨雖已下台,但不會甘心自己的失敗,連陳水扁雖已因嚴重的貪腐和洗錢案而被羈押,但卻“一招”接“一招”他進行反撲,仍有一些人被裹脅和盲目支持,民進黨的“台獨”路綫亦無修正跡象。

  改革開放的確給兩岸帶來許多和平發展契機,但和平不等於穩定,不能忽視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不穩定因素。尤且是國際性的金融風暴,來勢汹汹,其對兩岸關系的衝擊和影響不可小視。

  外國勢力對於兩岸關系的和解態勢,其真正的立場和態度如何,也還需要繼續觀察,不可麻痹。

  第三個看法是,兩岸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關系。改革開放要的是“和平發展”,而兩岸關系最後要的是“和平統一。”兩者總的是統一的,一致的,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矛盾。這就要靠我們的智慧和努力來認真對待。

  我個人認為,改革開放與發展,這不是一般的戰術問題,而是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考慮,總的應該服從於實現祖國全面現代化的長遠戰略利益需要。就目前來說,發展或改革開放應高於統一,沒有發展或改革開放就很難實現統一。

  兩岸未來總是要統一的,但還不是現在,我們必須把兩岸的和平統一融入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戰略中,不是先統一再發展,而是應在兩岸關系的前進和發展中求統一,在兩岸共同的大發農或改革開放中自然地和逐步地實現和平統一。

  最後,我深深地感到,這一次的“客家文化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研討會”是開得成功的。在這次會議過程中,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是客家人的“三愛”精神,即愛鄉土,愛祖國,愛和平,這是非常可貴的,但願大家攜起手來,兩岸一家,漢客一家,藍綠和諧,和衷共濟 ,團結一致,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2008年11月19日 於北京)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