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聯合報:台北江陳會在大歷史中奇峰突起!
http://www.CRNTT.com   2008-11-03 08:56:05


  中評社台北11月3日電/台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海協會長陳雲林今日率團來台,這是六十年來深具里程碑意義的兩岸大事。

  社論說,倘各方目光僅投注在陳雲林來訪時的台北街頭擾攘,恐怕只是見樹不見林;若能將視野拉高放大至一甲子以來的宏觀時空架構,始能看出台北“江陳會”在大歷史中的奇峰突起。

  陳雲林上周四在北京開記者會,他說:他自國台辦至海協會,“置身歷史和現實的座標點上”,希望為兩岸多做點事。以陳雲林的年歲,一九四一年生,曾是“中華民國”國民;一九六六年入中國共產黨,正是文革發動之年;然而,在上周四的記者會中,他說為了訪問台灣,勤學閩南話;又說,這次他不能到中南部,遺憾之餘,竟致哽咽失聲。這六十多年的滄桑,交匯在陳雲林今日個人生命的“歷史與現實”的座標點上。

  跳開陳雲林個人,拉高放大來看,今日兩岸關係的“歷史與現實”,更是交匯在一甲子以來更宏觀的一個大歷史座標點上。正因大陸及台灣各自在政經發展上分別突破了自困的瓶頸,所以兩岸關係也才可能跳脫“解放台灣”或“反攻大陸”的符咒,今日也才會見到陳雲林,以和平協商特使的角色來到台灣。

  即使將時空緊縮至台灣解嚴後的最近二十年,這種“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衝擊,也是驚心動魄的。一九九三年,“辜汪會”在新加坡舉行,當年台灣的卡司是“李登輝/辜振甫”,大陸的卡司是“江澤民/汪道涵”;至一九九九年,“辜汪二次會談”幾乎就將在台北舉行,卻臨陣破局,接著就是陳水扁的尷尬八年;現在,九年後,今年五二○兩岸恢復交流機制,大陸的卡司已換成了“胡錦濤/陳雲林”,台灣的卡司則換成了“馬英九/江丙坤”。可見,人事斗轉星移,甚至歷史江河彷彿也被截流斷流了九年;但是路不轉人轉,江河之水如今儼然又是滔滔滾滾。

  社論指出,將台北“江陳會”置於六十年來“歷史與現實”的座標點上,可以看出兩岸互動有一條由隱而顯、由微而著的主軸線,那就是“民意與和平”。只要中國大陸在內政上繼續深化放大政治與經濟的改革開放,只要台灣的民主法治也能勿受汙染,兩岸“和平共榮”應是民意的共同歸趨,也必是歷史的方向。

  民意嚮往和平,兩岸均須回應民意。兩岸當局只要堅持“和平”的最高原則,兩岸的互動即可能滿足“共榮雙贏”的民意;而兩岸當局只要多置心力於“共榮雙贏”的民意,兩岸的“和平”即得以維繫。

  六十年來,兩岸皆是歷經血淚艱辛而走至今日境地,陳雲林行前公開誇讚台灣創造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而台灣朝野亦常不吝對“中國崛起”給予肯定及讚譽。但兩岸今日成就,亦絕非倖致;如前所述,倘大陸無鄧小平之扶傾廈、挽狂瀾,台灣無蔣經國之脫繭、鬆綁、開新局;則台灣及大陸的內部治理不可能有今日境界,而兩岸關係也不可能出現如今這般柳暗花明的氛圍。由此可知:只要主導人物對了(蔣經國/鄧小平),路線對了(解嚴交流/改革開放),兩岸的內部治理就會有成績,而這些成績就會反映到趨向“和平共榮”的兩岸關係上。

  然而,歲月不居,地球不停,今日即使起蔣經國與鄧小平於地下,他們當年的兩岸思維,也恐怕無濟於現今的兩岸關係;今天,馬英九及胡錦濤正在做的事及所應當做的事,實已不同於並超越了蔣經國與鄧小平當年的想像。

  社論說,陳雲林站在“歷史與現實”的座標點上,為張銘清事件隱忍,為毒奶粉事件道歉,語帶哽咽,心中必有打脫牙和血吞的感慨;而台灣民眾在反對或期待陳雲林來訪時,亦皆對台灣在兩岸關係上不夠對等、有失尊嚴的處境而心存遺憾或憤懣。但是,較諸五、六十年前“解放/反攻”用槍礮相互殘殺,及較諸二十年來的統獨惡鬥,今日台北“江陳會”所站的“歷史與現實”的座標點,卻無疑是正面的、進取的,也是足可慶幸與肯定的。可見,愈是經歷摩擦衝撞,愈能淬礪探索出正確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和平共榮”。

  社論最後說,我們期盼,馬英九、胡錦濤及今後的兩岸領導人,在內部治理的思維及方法上能有超越蔣經國及鄧小平的境界及成就,而這類思維、方法及境界、成就,亦必可反映在“和平共榮”的兩岸關係上。 


    相關專題: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