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典中國:從“憑票限量”到世界輕工大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25 10:31:36  


  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30年前,美國人琳達對中國一無所知,30年後的今天,她的生活幾乎離不開中國:早晨叫醒的鬧鐘、盥洗室裏的牙刷毛巾、上班的套裝和皮鞋、辦公室的空調和咖啡壺,以及女兒最愛的芭比娃娃,全都是“中國製造”。

  人民日報報道,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輕工業總產值已超過7.6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67倍,輕工產品出口額比1978年增長了128倍,全世界80%的小家電、70%的鞋子都來源于中國。我國從消費品供應短缺國,一躍成為世界輕工產品的制造中心和採購中心。

  率先改革結束商品匱乏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我國輕、重工業結構失衡,國家不得不對消費品實行調撥分配,大多憑票證限量供應。1978年,我國輕工業產品嚴重短缺,食糖每人3.3公斤,皮鞋每百人10.5雙,自行車每萬人85.1輛,吃肉、打油、買布都要排長隊憑票購買,市場處于全面緊張狀態,上世紀70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更是“一票難求”。

  1979年9月,全國計劃會議提出對輕工業實行“六個優先”,即原材料、燃料、電力供應優先,革新改造優先,基礎建設優先,銀行貸款優先,外匯及引進技術優先,交通運輸優先。輕工業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198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確立“把消費品工業的發展放到重要地位,進一步調整重工業的服務方向”作為今後經濟建設的一個長期方針。至此,輕工業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

  1979年至1998年,輕工業的規模以平均每年14.16%的速度遞增,發展為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上世紀90年代,市場供應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輕工業產品品種由改革開放前的幾萬種增加到30多萬種,市場上的輕工產品可謂琳瑯滿目。商品供應量充足使“憑票供應”的時代一去不返,我國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鐘表、自行車、縫紉機、電池、啤酒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國被公認為世界輕工業大國。

  產業集群帶動地方經濟

  改革開放30年間,輕工業利潤增長了40倍,特別是1998以來的10年間,利潤總額從300多億元增到3000多億元,我國輕工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產業集群脫穎而出:自行車行業形成深圳、蘇州、上海、天津產業區域;皮革行業形成浙江海寧、溫州鹿城、河北辛集、廣東獅嶺等產業區域。截至目前,輕工行業有97個在全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涉及27個行業,分布在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

  這些產業集群逐步形成了從原材料加工生產到銷售服務一條龍的生產、銷售、配套完整體係,具有同類產業高度集中、專業化強、分工明確、特色突出的特點,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優勢,成為了當地的稅收支柱,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據介紹,2007年我國輕工業完成利稅總額5249億元,與1978年相比增長了27倍,其中“十五”期間年均增長幅度更是達到19.79%。

  同時,這些產業集群也增加了地方就業,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安置。從1978年到2006年,全國輕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人數從972萬人上升到1884萬人,在全國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中所佔比例由1988年的16.15%上升到25.60%。有資料表明,輕、重工業在創造相同GDP上的能耗比例為1:3,而在提供就業機會輕、重工業比例為3:1。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