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石之瑜:被暴力與貪婪詮釋的台灣悲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22 08:30:47  


  中評社香港10月22日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今天在臺灣蘋果日報撰文指出,在張銘清遭到暴徒圍毆之後,兩岸關係肉體化的傾向完全確立。肉體化有三個面向,第一是執政黨的大陸政策以經濟欲望為主,第二是在野黨的大陸政策以肢體抗爭為主;第三是制定兩岸大方向的主要勢力大量出自貪婪之心。 

  只談經濟迴避統獨 

  從執政黨的考量來看,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主要意圖,是要藉由兩岸經濟交流來迴避台灣內部的統獨爭議,並走出台灣經濟的低迷。執政黨想觸動人們的經濟欲望,口口聲聲談的都是投資、消費、勞力等物質化的議程,大陸淪為大東亞共榮圈裡那種等同於沒有靈魂的資源而已,執政黨希望藉此可以填補因為社會分裂造成的心靈空虛。 

  但是適得其反,這種欲望導向的大陸政策,使得兩岸關係未來方向所需要的思想指引闕如,空虛感更強,以至於在面臨在野黨的台獨訴求時,毫無說服力,甚至沒有對話的勇氣。 

  文章分析認為,在野黨深知執政黨迴避統獨的心理,因此刻意用肢體抗爭來升高統獨的對立,他們籌謀對陳雲林進行大示威,更藉由圍毆張銘清來熱身。如果因此嚇退陳雲林,導致北京報復,足可迫使執政黨表態支持民眾不受北京欺負,這樣就可以用尊嚴取代經濟欲望,改變大陸政策的主軸。 他們毆打張銘清,以便引發台灣整體被大陸壓迫的形勢,如此而強化同仇敵愾的心防,其結果,愈打人自己卻愈悲情,將凌虐與自虐結合在一起,可說是台灣悲情政治肉體化的最低級境界。 

  這樣的悲情早就形成台灣社會集體的沮喪,於是某種獲得彌補的需要急速攀升,追求立即快速的物質滿足,以填補空虛,治療悲情,使貪婪與悲情構成一體兩面。貪婪成為台灣社會的行為典型,也是“台獨”在歷史上的最高潮,如今正由陳水扁等“台獨”領導率先示範,也就毫不令人意外。 

  “台獨”帶來的只有是悲情與空虛,因此而催生出暴力與貪婪的肉體政治,執政黨想要用經濟欲望化解暴力,轉移貪婪,不料卻陷身於經濟風暴中,既因為大陸並不只是一塊待宰的肥羊,更因為大陸人來台後毫不受任何人權保護與尊重。 

  完整群體契機被毀 

  文章最后指出,在野黨訴諸原始慾望,回歸叢林法則,超越“憲法”,超越體制,譜成的就是貪婪與暴力所詮釋的台灣悲情政治,在表面上與執政黨奠基於經濟欲望的市場秩序,似乎針鋒相對。但是他們共同解放了肉體化與物質化的慾望,也就共同摧毀了台灣成為一個完整群體的契機。跌倒的張銘清可以重新站起來,對面站著不能思考的行屍走肉,則是被暴力與貪婪所碎裂的台灣。這樣狂亂自戕的肉體台灣,當然不會是文化中國的一部分,也是當前朝野台獨勢力所能追求到的最高境界。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