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兩岸攜手應對 台資企業轉型求生
http://www.CRNTT.com   2008-10-19 09:09:31


低端的訂單式生產模式、生產設備技術落後、沒有自己的品牌等因素,讓台企缺少競爭力,抗金融風險能力也低。
  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加劇,經濟增長放緩的複雜形勢下,兩岸攜手應對挑戰,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匯聚智慧和力量,共享經驗,共謀對策,就能變困難為機遇,取得良性發展。近期,在大陸政府不斷出台的有力措施和前來投資的台商企業共同努力下,抗禦經濟風險、紓緩經濟困境已見“柳暗花明”。

  文匯報報道,該報特別推出江蘇、廣東等一批台企抗災轉型的近況,想再次驗證那個道理:只要攜手共進,辦法就會比困難多。 

  報道說,國際金融海嘯給兩岸經濟特別是大陸市場帶來許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作為在祖國大陸以出口加工和貿易為主要投資的台灣企業,面臨諸多困境。 

  台商盼兩岸政策有突破 

  江蘇省是台商投資興業的聚集地之一。據統計,截至2007年年底,江蘇已累計批准台商直接投資和轉投資項目1.9萬多個,實際利用台資350多億美元。 

  對於這些台企來說,2008年是他們最困難的時期。昆山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蘇來得11年前在昆山投資了唯君電子有限公司,他告訴記者,公司主要是電子產品,雖然轉型的需求暫不迫切,但也已開始著手籌備,“國際環境不景氣,已經不能像過去一樣只做單一產品。” 

  作為會長,蘇來得的困惑亦直指當地台商的最大痛處:資金和轉型。“轉型升級是必須的,但這不容易,目前最要緊的是融資。”蘇來得直言“最傷腦筋”的是資金,“先要有錢,企業才能活下去,才有辦法轉型。”他更指,日趨嚴格的外匯管制使台商的海外資金鏈斷裂,解決燃眉之急的資金缺口,暫時仍還需依靠商業信貸。至於企業轉型升級,“更需要政府輔導”。 

  台商思變 靠轉型再生 

  2008年,大陸出台兩稅合一、勞動合同法,加之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人民幣升值、限制類產品取消出口退稅,台資企業的營運成本大幅上升,全球金融風暴對以出口為主的廣大台商更是雪上加霜。 

  東聯融資租賃公司總經理倪淩表示,低端的訂單式生產模式、生產設備技術落後、沒有自己的品牌等因素讓類似的企業在產業鏈中沒有話語權,不僅缺少競爭力,抗禦金融風險能力也低,這成為許多台資企業面臨困境的內在根源。他認為,台商靠原來低成本傳統方式經營已經不可能有生存空間,“逐水草而棲”時代不再,台商需要思變,特別是在內銷市場和提高附加值方面需要轉型。 

  兩岸下猛藥助台企過關 

  據大陸國台辦官員介紹,投資大陸台企的困難和壓力,已引起大陸方面高度重視,國家和省市相關部門正在聽取廣大台商的意見和建議,抓緊研究出台幫助台企轉型升級與產業轉移的政策措施。除了近期回調部分紡織品、服裝、竹製品的出口退稅率,確定了31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等,還很快出台了允許台企租賃農戶的承包地政策,目前具體實施辦法也在研究制定。 

  江蘇提出把昆(山)太(倉)地區打造成新一輪對台經貿合作先行區,並作為提升當地經濟發展質量、實現新突破的重要載體。已有3300多家台商的昆山,近日出台28條推進台企轉型新政策,有57.4%的台企已建立研發部門,以應對轉型期技術、管理提升的需求。 

  對此,將赴台參加“陳江會”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表示,他去台灣洽談關於海上直航、空中直航等事關兩岸關係重大事宜的同時,也期待兩岸企業家攜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壓力,用智慧和能力把經濟合作搞得有聲有色,使兩岸經濟和企業界經營合作做大做強。 

  據台灣媒體報道,馬英九近日表示,台灣有40%出口是到大陸或香港,兩岸經濟是夥伴關係;因此政府會用“比較聰明的觀點來看”,也就是要降低敵意、增加善意。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上周更指出,最近三年來他到大陸多次,看到台商的發展。假如沒有一個安定和平的兩岸關係,台灣經濟根本好不起來。 


    相關專題: 百年一遇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