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先驅導報:亞洲共同基金為亞元“打地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0 11:52:33  


  中評社香港10月10日電/國際先驅導報今天刊登上海資深媒體人葉檀的文章說,建立東亞貨幣基金,進而建立類似歐元的亞元,制衡美元、歐元,將有助於平衡全球經濟結構。全文如下:

  現行貨幣體系存在重大漏洞,美元占據全球貨幣體系頂端,可以向全球各國徵收鑄幣稅,美元鑄幣稅已經超出各國所能承受的極限。缺乏制約的組織具有巨大的道德風險,無限膨脹、缺乏制約的貨幣同樣如此。美元徵收鑄幣稅越來越重,導致全球收獲畸形的經濟結構,東亞人制造收獲美國,美國人消費收獲財富。

  美元危機 亞元契機

  東亞的經濟結構決定了東亞各國是持有美元儲備最多的地區,也是美元鑄幣稅最大的受害地區。目前美國政府發行的2.67萬多億美元國債中,亞洲國家持有大約半數。其中,中國高達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占比約60%。 2008年,中國持有美國債券組合投資高達1.06萬多億美元;日本持有1.0046萬億美元,韓國持有2396億美元,均居全球前列。

  東亞地區以制造經濟為主,亟需穩定而可預期的匯率機制。目前日益動蕩的貨幣體制,使東亞千辛萬苦獲得的美元一夜之間大幅縮水,形成金融資本嚴重掠奪產業資本的局面。并且這一切都是在貨幣市場化的名義之下,使東亞各國有苦難言。

  為應對貨幣掠奪戰,亞洲各國一直設想建立亞洲基金,但是長期以來遭遇西方國家反對,有名無實。現在正是推出的最佳契機。

  美元的失信成為全球公害,美國救市需要東亞各國美元儲備的援助,建立東亞貨幣基金,進而建立類似歐元的亞元,制衡美元、歐元,平衡全球經濟結構,這已經現實地擺在各國政府面前。

  東亞貨幣基金提速

  早在1997年,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時,由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救災不力,當時日本提議成立1000億美元的亞洲貨幣基金組織,但遭到美國和IMF否決,理由是這會削弱IMF的地位,降低援助條件則將導致亞洲企業、政府出現道德風險。

  亞洲各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2000年5月,東盟十國與中、日、韓三國在泰國清邁簽署協議,根據該協議:東亞國家同意加強有關資本流動的數據及信息交換;建立區域救援網絡;加強各國貨幣當局現有的合作框架。

  同年8月,東盟以及中、日和韓的中央銀行又將多邊貨幣互換計劃規模由2億美元擴展至10億美元。今年5月4日,亞洲13國財長一致同意,建立一個規模至少為8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基金,用於應對地區金融危機。亞洲各國終於在朝向統一的亞洲貨幣基金道路上前進了一步。

  而疾風暴雨般的金融危機,使東亞貨幣基金的時間表大大提前。預定於2009年設立的800億美元的東亞外匯儲備基金,可能在今年出台。據韓國媒體報道稱,中、日、韓三國財政官員將於10月中旬在華盛頓會晤,就救市細節、如何抵禦金融危機影響進行協商,并將商討成立800億美元“亞洲共同基金”。

  人民幣“走出去”恰逢其時

  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在此,而在於以下舉措。

  中、日、韓三國將考慮以貨幣掉期的方式,互相持有對方貨幣作為外匯儲備,確保金融市場穩定,避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再度出現。

  “亞洲共同基金”的宗旨在於,由作為外匯儲備額強國的中、日、韓三國為主軸,針對出口蕭條等引發的美元枯竭問題,確保成立能够擁有外匯的共享渠道。

  此舉可達兩個目的,一是可以穩定美元匯率,避免東亞各外匯儲備國自身財富縮水,同時可以取得西方國家支持;二是中日韓三大東亞經濟強國互相持有對方貨幣,互為對方貨幣提供擔保,這樣,三大國的貨幣可以納入統一的信用體系,為東亞貨幣的出籠打下基礎。從長期來看,可以增強東亞國家對國際金融動蕩的抵禦能力。

  對於人民幣本身來說,由於其匯率未能市場化,不可能成為全球主要貨幣,只能在周邊有限的幾個經濟區域流通。而次貸危機提供了一個契機,使人民幣擴大流通範圍,從東亞到世界,最後與日元一樣成為全球主要流通貨幣。這對於中國經濟、東亞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是大好事,中國應該力助其成,補上人民幣匯率的短板,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