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鹽池縣境內,昔日的“荒漠公路”已經變為“綠洲公路”(9月12日攝)。 寧夏地處黃河中上游,幹旱少雨,被騰格裡、毛烏素、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包圍,是我國土地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經過50年的防沙治沙努力,在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等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寧夏已實現了沙漠化逆轉,沙漠化土地已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65萬公頃,減少到現在的1.18萬公頃。 新華社圖 |
看著清真寺旁邊正在翻建的“回族文化一條街”,前來做禮拜的銀川市永寧縣楊和鎮納家戶村的老人納長舉說,自己在這裡生活了90多年,變化最大的就數這幾年了。
銀川市永寧縣楊和鎮納家戶村是寧夏遠近聞名的“長壽村”,在這裡,八九十歲騎著自行車四處跑的老人隨處可見。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至今,他們一路目睹了這個中國最大的穆斯林聚集區的50年變遷。
“村子裡的路越修越寬越平坦,家家都有電視看,村子裡很多人都買了摩托車……”納長舉扳著指頭對記者說起如今的生活,他說:“種地不用繳稅還給補貼,孫子上學政府還補錢……這樣的好事上哪裡去找。”
今年76歲的納得勝認為,50年來生活上最大的變化是住房。“50年前村民住的都是土房,現在都是磚房,有的甚至還住上了樓房。”
他還說,現在生活上也不緊張了,有吃有穿,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外出打工也能掙錢,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給他感觸最深的是,現在看病方便多了。為了讓廣大農民擺脫“有病難醫”的困境,寧夏從2003年起逐步實施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合率逐年提高,籌資額度逐年增加,參合農民普遍受益。按照今年的新規定,新農合的封頂綫已經由上年度的每戶每年最多報銷1萬元提高到了2萬元。
今年76歲的殘疾老人省希懷感受更多的是社會的關愛。他說,以前去清真寺時得兒子或者媳婦送,一點都不方便。2006年,縣殘聯給他送來一輛輪椅車,他就可以自己去上寺了。
省希懷每個月還可以領到政府發放的低保金,再加上兒子給的錢,他和老伴的生活沒有什麼問題。“以前舊社會,別說政府給你錢,不向你要錢就已經不錯了。”省希懷幽默地說。
年過七十的納紅光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老黨員”,已經有40多年黨齡的他,以前是村支書。他認為50年來最大的變化是村民的住房和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而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政府的“土地包產到戶”政策。
他說:“這使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好幾倍。以前想蓋房子都吃力得很,現在是越朝後走日子過得越好。”
“黨的政策對回民很好,從清真寺的維修就可以看出,花那麼多錢維修清真寺,就是尊重少數民族信仰的具體表現。”納紅光說。(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