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4日電/中國的63位北京奧運會冠軍中有一批老將退役在即,四年後還有多少奧運冠軍會征戰倫敦成為一大疑問。
據新浪體育報導,2004年雅典奧運會後,中國該屆的50名冠軍中,有近十人因為年齡、身體等原因陸續退役,再加上水準等原因,四年後出現在北京奧運會賽場的僅27人。
北京奧運會甫一閉幕,有關管理部門就批准了剛剛衛冕羽毛球女單桂冠的張寧退役的申請。自從羽毛球1992年正式進入奧運會以來,33歲的張寧不僅是第一位兩獲奧運單打金牌的運動員,也是中國北京奧運會所有奪金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幾乎是與此同時,乒乓球女團冠軍獲得者王楠、男子體操的團體和個人全能兩金得主揚威、羽毛球男單冠軍林丹等,都明確表示要舉行婚禮;拳擊48公斤級金牌得主鄒市明流露出了向職業拳擊發展的意向;還有多名奧運冠軍暗示出可能退役的願望。
其實,獲得北京奧運會冠軍的中國選手中,本來就有幾人是退役後複出參賽的,像女子舉重58公斤級的陳豔青,上屆奧運會奪冠後已經離開賽場,後來就是為了參加在自己祖國舉行的奧運會,才重新投入訓練。
北京奧運會上,陳豔青如願衛冕。29歲的她成為女舉進入奧運會以來,年齡最大的冠軍獲得者。
另外,雅典奧運會女子柔道52公斤級冠軍冼東妹、男子雙人划艇500米冠軍之一的孟關良,退役之後都已經有了孩子。北京奧運會上,冼東妹、孟關良複出後均成功衛冕,分別成了“媽媽冠軍”、“爸爸冠軍”,也算是給自己的奧運會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參賽的309名運動員中,有近三成――91人參加了後來的2000年悉尼奧運會。悉尼奧運會,中國派出311名運動員參賽;四年之後,他們中有79人出現在雅典奧運會賽場,僅占悉尼奧運會時總人數四分之一稍多。
而中國參加雅典奧運會比賽的407名運動員中,有165人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占當時運動員人數的四成。
北京奧運會,因為是東道主的緣故,中國有一些專案可以不經過預選賽,直接獲得參賽“門票”,所以,運動員達到了創紀錄的639人;參賽專案覆蓋了全部28個大項、38個分項,均超過了美國、俄羅斯等傳統體育強國。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參賽的人數和參賽的專案數肯定要回歸正常。按照以往的比例,北京奧運會參賽的選手中,能夠參加倫敦奧運會的,可能很難超過150人。
雅典奧運會,中國以32枚金牌列獎牌榜第二位,因為有女排、乒乓球和羽毛球雙打、雙人跳水、雙人划艇等集體項目,實際共產生了50名奧運會冠軍。他們中的26人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只有12人再獲金牌,奪冠率為百分之四十六。
北京奧運會,中國所獲51枚金牌中,共出了63位奧運會冠軍。其中男子24枚金牌,出自27名冠軍之手;女子27枚金牌,由36個冠軍聯手貢獻。
這些冠軍中,25歲以下的多達36人;1990年以後出生的就有近十人。其中男子舉重56公斤級冠軍龍清泉、男子跳水十米台雙人項目冠軍之一的林躍,都只有17歲;女子跳水十米台單人、雙人項目雙冠得主陳若琳,尚不足16歲。
小小年齡便得以參加奧運會、並胸掛金牌,稱得上是少年得志,前途無量。倫敦奧運會,他們完全可能再展宏圖。
中國在北京奧運會奪冠的63人中,原來參加過奧運會的有27人;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為36人,占北京奧運會全部冠軍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七。就是說,原有的奧運會經歷,對於一名運動員再獲優異成績固然非常重要,但“長江後浪推前浪”,多半金牌還是出自與奧運會初次結緣的選手之手。
缺乏大賽、特別是缺少奧運會比賽經驗,是新人的不足之處,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衝擊力強、體能好,卻是新人的一大優勢。
北京奧運會,中國體操能夠席捲全部14個專案中的9枚金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啟用了一大批年輕選手。來自四川的鄒凱只有20歲,卻獨得團體、自由體操、單杠三枚金牌,平了李寧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奪金紀錄,而且成為北京奧運會體操比賽奪冠最多者。
倫敦奧運會,中國除了需要充分發揮北京奧運會金牌選手的作用,還應該挖掘、培養更多的奪金點、奪金人。
北京奧運會的冠軍中,有一些是前一屆參賽、卻未能奪冠的選手。像羽毛球的林丹、體操的肖欽、帆船的殷劍、賽艇的金紫薇等。林丹在雅典奧運會男單比賽的首輪即遭淘汰,北京奧運會卻所向披靡,功成名就。
北京奧運會的中國軍團中,也有一匹“默默無聞”的參賽者可能會成為倫敦奧運會的奪金英雄。今後的四年,應該讓他們在國際大賽中進一步得到鍛煉提高。
當然,推出新的奧運會選手,以保持中國競技體育的活力,對倫敦奧運會取得好成績同樣至關重要。北京奧運會,中國有一大批參賽者是未參加過奧運會的新面孔,而且中國軍團的多數金牌來自他們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