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4日電/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北京奧運今日閉幕。這不僅是一場運動盛會,也具有濃重的政治意義。一方面,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世界座標上重新定位;另一方面,這是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展現。對台灣而言,北京奧運會將如何影響兩岸關係?或北京奧運會後的兩岸關係當如何應對?
社論說,北京奧運會後,兩岸關係的主要變數是兩岸“政治體制”的競爭;在奧運前已是如此,在奧運後亦將益發如此。六十餘年來,兩岸競爭的主要因素不斷改變,其沿革遞嬗的序列大致是:軍事→經濟 →外交→到現在則是本文所說的“政治體制”。
昨天是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那個年代的兩岸情勢以軍事為主;但如今台灣似乎已經認為兩岸問題不必也不能訴諸武力,民進黨及國民黨皆主張募兵制即是徵兆。接下來,兩岸的比較在於經濟,這方面台灣尤其在民生經濟上長期居於優勢;但是,兩岸的經濟體制與表現已逐漸趨同趨近,台灣且由過去二十年大幅依賴大陸,突然進入現在大陸已漸漸不能依賴的情境。另一因素是外交,外交由一九七五年以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政府”,演變至現今美國與陳水扁的台獨政府公開翻臉;“烽火外交”已經失敗,“活路外交”成敗難卜。也就是說,對於台灣而言,軍事、經濟、外交在兩岸關係上的角色已經丕變,兩岸互動的主要變數,遂自然而然又不得不然地回到本文所說的“政治體制”上頭。如前所述,兩岸“政治體制”的競爭,有兩個層面:一、道德層面;二、效率層面。
社論認為,北京奧運已充分展現了它的“效率”,與堅定的“方向感”。當北京藉奧運向世界宣示“和平崛起(發展)”之時,亦可對兩岸關係的內涵(雙贏),及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法(和平),懷持更明確與堅定的“方向感”。
社論認為,在後京奧時代,台灣的民主應朝向整合“國家”,而勿再撕裂社會。京奧前,北京的地標是紫禁城;京奧後,北京的地標是鳥巢。這是形象的變化,也是思維的變化,未來應當帶動內涵的變化。在後京奧時代,北京當局亦應在兩岸關係的形象、思維及內涵上有所變化,真正邁向“共生雙贏”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