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1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發社論說,馬英九明日出訪巴拉圭等國,這是他就任後首次出訪,由專機改為班機,甚至取消了在美過境時與僑界的聚會,在形式上與往昔的成例大不相同;在理念思維上,更強調這是“活路外交”的表現,有別於過去的“烽火外交”。
烽火外交是走不下去了,不但是東扶西倒、捉襟肘見,而且藏汙納垢。陳水扁的烽火外交,最後的總結可謂是“仇中、反美、顧人怨”,弄得兩岸仇怨日深,美國對陳水扁政府反目,一場“入聯公投”亦惹得日、俄、星、韓以至歐盟全面反對。烽火外交,遂成玩火自焚。
社論說,即使以台美關係言,“駐美代表”吳釗燮在卸任前建議馬政府:“外交大戰略應把美國擺在首位,而不是其他國家或地區。”然而,在吳釗燮任內,卻是將對內操作、自欺欺人的“入聯公投”“擺在首位”,造成了台美關係三十年來的最大傷害,分明未將“美國擺在首位”。至於陳水扁任內所留下的過境美國的幾幅華麗場景,如今亦皆已是不堪回首。烽火外交的邊際效益已在陳水扁手中玩到了盡頭,且就台灣主客觀情勢的變化趨勢言,未來再玩烽火外交必是死路一條。
然而,不玩烽火外交,馬英九的“活路外交”是否真有活路,卻是另一個問題。“活路外交”的進行步驟似乎是:先從改變形式開始,再設法促成理念的改變。例如,馬英九此次過境美國的安排,低調到難以理解的程度;以他在美國特定場域及僑界的分量,若要展現幾場華麗的聚會絕非難事,但據知皆無安排。馬英九的解釋是“不會運用過境外交從事與過境不相符的活動”,但是,他“放棄”了以流利的英語周旋於美國社團的表現機會,亦“犧牲”了受到僑界簇擁圍繞的鏡頭,馬英九的心裡所想的應是,他如此做能夠讓台灣“交換”到什麼更大的外交利益?
社論強調,活路外交必須建構在“兩岸思維”的改變上。對台灣而言,是不走“法理台獨”,不走“正名制憲”,“不統、不獨、不武”。
“外交休兵”這個名詞製作得有欠準確,令人有“外交休假”的聯想;“活路外交”這個名詞也不甚高明,似乎遮蓋了其中兩岸折衝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再者,“活路外交”聽起來彷彿只強調台灣的本位利益,若是改稱“共生外交”,則可點出兩岸的共同利益;或許,也可以改稱“質量外交”,亦即不以數量及形式為主要追求,而在追求台灣參與國際體系的實際利益。比如,不希望再損失“邦交國”,亦不再追求“邦交國”的數量,但希望能在WHO或WHA獲得突破;或者,台灣降低聯合國問題的分貝,但希望在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尋求參與機會。
社論最後說,以“台獨”為核心理念的“烽火外交”已告失敗,馬英九的“活路外交”有否活路亦未可知;但兩岸不宜再將外交視為“零和戰場”,“中華民國”倘無生路,對兩岸未來將是悲劇。兩岸雙贏,須從“共生外交”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