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中國時報今日刊發社論說,為了擺脫藍綠纏鬥的惡性循環,馬英九上任後一直努力維繫“全民總統”的定位,他在內部的勸進下堅持不兼黨主席,也在“內閣”重要人事布局、乃至“考、監兩院”委員的提名上,努力展現某種政治高度,他甚至在政績飽受抨擊之際,從不藉機牽拖前朝的失政,這些努力雖說大家都看得到,但真正的考驗還是在於這種堅持究竟能挺多久?這不僅對馬英九是一次嚴苛的考驗,對台灣政治,何嘗不也是一次嚴苛的考驗?
社論說,其實誰都看得出來,馬英九對“全民總統”的自我定位,不要說在野黨不領情,在執政黨內部也未得到任何掌聲,甚至還領受不少噓聲及扯後腿。他布局賴幸媛接掌“陸委會”,當然有超越黨派的寓意,但卻先後淪為藍綠駁火與撻伐的焦點,他刻意想在“考、監兩院”的提名人事上展現高度,卻硬是栽在自己黨內同志的反彈上。換言之,儘管馬英九衷心想跳出藍綠二元對立的困局,期望打開中間力量活動的空間,卻還是面臨被兩端擠壓,甚至是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
很反諷的是,這種困境上一任的陳水扁也整套經歷過。陳水扁八年前甫上任之際,不僅積極標榜要做“全民總統”,甚至還籌組“全民政府”,除提名前“國防部長”唐飛擔任“閣揆”,也陸續延攬多位藍營重量級人士“入閣”,並請出李遠哲出任“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推動小組召集人,期盼整合朝野分歧。事後結果怎麼樣姑且不論,最起碼陳水扁原始初衷,還是希望能成就“全民總統”的。
社論謂,事後的發展大家也都知道,這波“世紀首航”走得非常辛苦,“唐內閣”的壽命一年都不滿,核四停建案的宣布,幾乎同步摧毀了扁連會所營造的和解氛圍,之後這個僵局幾乎就沒解過,二○○四年兩顆子彈的效應,讓這種對立更形深化,陳水扁甚至一度尋求與宋楚瑜合作以促成另類和解,終究還是在內部壓力下無疾而終。待執政後期陸續爆出弊案之際,扁政府幾乎就是以擴大藍綠對立來維持動能了。那時節的陳水扁,宛如深綠版塊的教主,不斷操縱最敏感的議題來激化朝野對立,這段期間所烙下的傷痕,不諱言說到此刻都未完全平復。
社論指,如今馬英九同樣選擇以“全民總統”自許,也同樣承受來自兩大陣營的抵制與擠壓,挺不挺得過去,才兩個月當然很難評斷,但馬英九較之陳水扁,還是占了幾項優勢:
首先陳水扁終其八年都處在“朝小野大”的劣勢中,在“行政”“立法”持續對峙僵局下,和解之途難上加難,這點最起碼是馬英九不必面對的;
其次,國民黨在意識形態的彈性上還是較民進黨寬鬆,至少國民黨不至動輒祭出“神主牌”,去凌駕政策的選擇;
第三,目前“行政院”的核心團隊泰半皆技術官僚出身,這些官員在與基層民眾溝通上或許予人“隔一層”的感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們不會動輒就上綱到意識形態的層次,也不會動不動就將議題“政治化”。
社論又說,二次政黨輪替後截至目前為止的若干政治紛擾,除民進黨一開始發動奇襲的“綠卡議題”還帶些意識形態色彩外,這幾個月來從油價調漲、擴大內需、賦稅改革、颱風預報,到最近治水方案等,幾乎所有爭議都只限於政策方案的抉擇,而非意識形態上的爭執,若干敏感的議題,如台日聯合號撞船事件,如兩岸有關奧運“中華台北”稱呼等,也都在務實面對下未將事端擴大,這種風格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在野黨的制衡操作,最近幾波從油價、退稅到治水等議題,民進黨團一路以小搏大,制衡戰力的極致發揮,打得國民黨簡直可說是疲於奔命,這種集中公共政策的朝野互動模式,其實也正是我們期待見到的模式。
也可以說,未來決定馬英九能否成就其“全民總統”定位的主要因素,並不全在民進黨的抵制,更多還在於國民黨是否願意調整,國民黨內部若還有許多人不願走出昔日藍綠對抗的窠臼,那馬英九對“全民總統”的自我期許還能堅持多久,就真的很難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