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逼賴幸媛辭職這齣戲已經唱不下去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31 08:56:00  


  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題為“何苦拿賴幸媛當權力鬥爭焦點?”的社論指出,朝野最近將兩岸政策衝突的壓力源,全集中在賴幸媛一個人身上,真的挺耐人尋味!賴幸媛的去留,彷彿成了李登輝“看衰”“馬總統”的指標,也成了民進黨試圖擴大戰線的槓桿,惹得馬英九還得大動作的“訪視”“陸委會”,親自給賴幸媛打氣。當然形勢發展也並未急轉直下,台聯隨後澄清並未逼賴幸媛退黨,賴本人也從未表達倦勤之意,這齣戲唱到這個階段,其實也已經唱不下去了。 

  如果將這波綠營逼賴辭官的戲碼,與兩個月前馬英九初宣布由賴幸媛出掌“陸委會”的情勢相比,恐怕會覺得更有趣。記得當時傳出確定是由賴幸媛接掌“陸委會”之際,藍營內部可謂是一片撻伐之聲,連對岸都不隱藏憂慮之意,但馬英九畢竟是挺了過來,經過這兩個月兩岸開放措施一樁樁推出後,反倒是綠營這邊意圖藉“倒賴”來擴大對立了。兩個月不到,先是經歷藍營一波的“反賴”,再經歷綠營這後一波的“倒賴”,賴幸媛出任這個“主委”,確實兩面不討好。 

  社論說,假如暫時撥開那些糾纏不清的政治口水不論,倒是可從這次事件中看清幾點實質面上的問題。賴幸媛的去留會成為話題,恰恰好突出了“陸委會主委”這個職務,在當前大陸政策上的分量。當初深藍人士反對這項人事任命,顯然是放大了賴幸媛在兩岸決策上的比重,這回綠營意圖逼著賴去職,顯然是認清了賴在兩岸政策上並沒有“扭轉乾坤”的能耐。 

  也可以說,當馬政府有關兩岸政策的大方向就是走向開放之際,原本較為被動的部門,如“經濟部”、“經建會”、“交通部”、“體委會”、“教育部”、甚至地方縣市等,都比過往可以在兩岸互動上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再加上政策大方向本來就是由“國安”部門主導,政策實務操作海基會又分去了絕大部分,“陸委會”能提供的,主要就是政策協調與溝通的平台,它在主要決策上的逐漸邊緣化,其實是形勢上發展的必然。而耐人尋味的也就是在這裡,假如兩岸政策依舊還是採取閉鎖的模式,“陸委會”擔綱的當然就是煞車的角色,如此在職權行使上反而有更大的揮灑空間。 

  社論指出,馬英九當初在人事布局時下了賴幸媛這步棋,絕對有他尋求“政治和解”的寓意,但事後證明這項人事安排並沒有為他掙得太多掌聲,也沒有促成朝野用更多的包容與高度看待這項人事布局,反倒先後成為藍綠陣營權力較勁的槓桿,馬英九的設想或許是有些天真,但尋求和解的初衷應是無可非議的。我們只能遺憾的說,到目前為止,擴大藍綠對立的操作還是有效的,反倒是致力藍綠和解工程的作為,通常都得不到任何掌聲。 

  至於談到綠營的這波攻勢,將矛頭對準謝幸媛不斷猛攻,戰略思考也確實令人有些不明就裡。賴幸媛雖然是台聯黨出身,但既然允諾加入行政院的“內閣”團隊,她就是集體決策中的一環,並不是台聯派駐在“行政院”的政黨代表,我們可以期盼賴幸媛能夠將綠營的思維與民意,積極反映在大陸政策的決策上,我們也認為賴幸媛應該有發揮這樣的功能,但終究還是不能期待賴幸媛在馬政府的團隊中去執行台聯的大陸政策吧?真要這樣才是亂了套!

  社論表示,平心而論,最近兩個月兩岸政策上的諸多突破,遠遠超過過去八年的總和,這段期間“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絕對扮演了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多政策如開放陸客觀光、包機直航等,都是綠營曾經嚷嚷了許久的政策,卻是連第一步都沒踏出去過,而投資上限的鬆綁以及十二吋晶圓廠的放行,則是再拖延就喪失布局先機的作為。綠營將自己做不到的事全怪罪賴幸媛,還要逼她辭職,不僅弄錯了對象,對賴幸媛也不公平。講實在話,兩岸關係難道還要再回到像過去一樣,繼續綁在意識形態的口水裡,打開門來激化兩岸對立,關起門來在內部製造敵我對立,才算是“正常”嗎?都折騰了八年,還不夠嗎?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