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奧運會倒計時一個月 北京擁抱世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08 08:41:12  


拉拉隊在看臺上吶喊助威。7月5日,“微笑北京、志願奧運、共創和諧——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拉拉隊大賽”在北京門頭溝體育館舉行。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人民日報7月8日發表任仲平的署名文章《北京擁抱世界──寫在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個月》。全文如下: 

  (一)2008年8月8日,這是中華民族熱切期盼,世界各國共同矚目的光榮時刻。 

  就在中國人民全力以赴籌辦北京奧運會之時,5月12日,一場特大地震突如其來,這一天距離奧運會開幕只有88天。 

  江河失色,同胞罹難,家園毀損。翹首盛會的人們和熱情矚望的各國朋友都不禁擔憂:北京奧運會還能不能如期舉行?中國還能不能實現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的承諾? 

  (二)大災如大考。中國人民眾志成城,迅速投入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鬥爭。 

  人們看到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看到了奧運火炬在中華大地傳遞著不屈的勇氣和真摯的愛心;看到了北京奧運會的各項籌備工作在緊張有序地推進…… 

  “中國出色通過了一次意外考試”,世界聽到了中國的鏗鏘回答:地震震不垮13億人民辦好北京奧運會的堅強決心,震不垮中華民族實現百年夢想的殷殷期盼。 

  (三)百年奮鬥,夢圓之際,站在歷史長河的又一道門檻前,我們感慨萬千。 

  一百年前,神州積弱,民生凋敝,國人初識奧林匹克,曾將這個單詞翻譯為“我能比呀”。有識之士壯懷激烈:“東亞病夫”何時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擁有堂堂正正的一席? 

  一百年後,北京成為奧運會東道主。“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中華民族在復興之旅中向全人類發出了邀請。 

  俯仰百年,北京奧運會是一次漫長的徵程,更是一次偉大的出發,追趕世界,融入世界,中華民族頑強續寫著古老文明的榮光;北京奧運會是一個宏偉的目標,更是一個嶄新的起點,無愧歷史,無愧人類,當今中國承擔起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北京,正在鋪開自己的答卷。13億人張開熱情的臂膀——歡迎,全世界! 

  (四)奧林匹克是一扇窗口,中國與世界相互了解。 

  歷經百年的《奧林匹克憲章》雖不斷修改、充實,但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賽的奧林匹克精神始終如一。 

  1984年,洛杉磯,中國運動員重返夏季奧運賽場,對奧林匹克還多感新奇。此後我們逐漸明白,發現不等于了解,認識不等于認同。從洛杉磯到雅典,中國參加了6屆夏季奧運會,成為影響世界體壇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國健兒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從兩度申辦到7年籌備,中國不斷探求奧林匹克精神的真諦,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激蕩中豐富自身的文明。中國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理解從未有今天這樣深刻,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健康發展的意識從未有今天這樣強烈,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的願望從未有今天這樣迫切。 

  中華文明有著與生俱來的天下情懷,中國希望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貢獻,向全世界呈現中華文明的博大與寬厚,以中國的方式為奧林匹克精神注入新的元素。 

  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到“更快更高更強”,在對人類優秀文明的傳承與解讀中,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實現著對接、互補和升華。

  (五)奧林匹克是一種途徑,中國與世界相互認同。 

  作為人類文明的代表產物之一,現代奧運會通過自身不斷發展、完善、修正,成為當今世界無與倫比的文化現象與文明載體。建立在鮮明人文精神基礎上的奧林匹克價值觀,得到了全世界廣泛的認同;以友誼、卓越、尊重為核心的奧林匹克理念,構築起人類夢想的舞臺。 

  如今,中國迎來了自己的奧運主場,世界的目光從數百名中國運動員身上延伸到他們背後的13億人民,人們的關注也從中國選手能拿多少獎牌,移向奧林匹克精神怎樣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將怎樣接納奧林匹克這個文明載體。 

  火炬傳遞正是這樣一個溝通方式。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理念的祥雲火炬,將躍動不息的奧運聖火帶至五大洲,在世界許多地方和中華大地傳遞,聖火照亮“和諧之旅”,播撒友誼與和平,點燃了世界人民對奧運會的期盼與激情。 

  經歷風雨,見證堅強。跨越千山萬水的祥雲火炬,一路播撒奧林匹克夢想的同時,也在不斷汲取新的力量。這力量,來自火炬手金晶那樣的勇敢與鎮靜;這力量,來自無數海外中華兒女的追隨與護持;這力量,來自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人們的祝福與鼓勵;這力量,來自“四川加油,中國加油”的激情吶喊。無論大洋彼岸,還是世界之巔,從西方到東方,從老人到孩子,手與手傳遞,心與心交融。奧林匹克續添的力量,源自人類共同的理想,又將人類的共同理想推向前進。 

  (六)奧林匹克是一個承諾,中國與世界共同完成。 

  體育運動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促進維護人的尊嚴,推動社會和平發展,這是自奧林匹克運動誕生起,就始終堅持的核心理念。正如已故美國著名黑人運動員傑西·歐文斯所說:“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 

  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全世界濟濟一堂,人們看到的不是對抗與衝突,而是和解與友誼;不是單一文化的孤鳴,而是百花齊放的交響;不是封閉自鎖的藩籬,而是開放交融的平臺。在這種氛圍中,人們得以拓展各自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懷,認識和理解本民族以外的事物,學習和尊重其他文化,使奧林匹克運動提倡的國際交流真正得以實現。 

  北京接過五環旗,意味著接過奧林匹克的使命。以坦誠之心微笑面對世界,這是基于對奧林匹克價值觀的認同,更是對所有參與者共同實踐奧林匹克理想的信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需要全人類攜起手來。 

  誠然,當一個曾在近代史上飽嘗屈辱傷痛的民族站起身來,走向世界,面對的不會盡是掌聲與笑臉,也會有疑慮、誤解和排斥。然而,這些都不會阻礙中國與世界溝通的真誠願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堅定不移地走向世界,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以博大的胸懷、平常的心態,在對話中增進了解,在溝通中擴大交流,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更好地發展自己。

  (七)大幕將啟,回首奧運之旅,人們看到中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進程。 

  1978年底,改革開放吹響了中國發展圖強的號角。1979年,中國奧委會重返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奧運的腳步踏著改革開放的節奏一路前行。這,並非巧合。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已不再是世界舞臺上踉蹌學步的遲到者。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中國的形象不僅體現在“中國制造”,也不僅體現在體育健兒曾經取得的100多塊奧運金牌。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後,今天的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國家的形象和社會的進步,具備更加開闊的視野和胸懷。30年改革開放的進程帶來了綜合國力的迅速增長和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贏得了全球關注的目光和快速發展的外部環境,獲得了世界的厚望和信任。 

  21世紀的國際事務中,中國將扮演何種角色,國際社會如何看待這個角色,這既是他人的發問,也是今日中國的自問。 

  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正是中國對世界做出的積極而響亮的回答。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2008年第29届(北京)奧運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