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益案暴露證監弊端 金融監管風暴山雨欲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20 11:54:28  


有消息人士表示,王益“雙規”的背後,一場資本市場的監管風暴已悄然來臨。
  中評社香港6月20日電/隨著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中國證監會前副主席王益被“雙規”,多起券商違規行爲浮出水面。而作爲監管層,中國證監會也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一位長期從事證券報道的資深記者14日晚表示,“對王益的調查始於此前一次審計……今年初,國家審計署在審計國開行河南分行的時候,發現一筆由王益親自審批的巨額貸款有違規操作嫌疑,這引起紀檢部門的關注。” 

  據介紹,2007年3月,王益赴鄭州考察時,曾批示國家開發銀行河南分行爲鄭州提供25億元資金用以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以中岳嵩山、少林禪宗、武術聖地爲核心的旅遊文化産業發展,及嵩山古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項目、支持鄭東新區建設。

  知情人士透露,經調查,25億貸款中,少林寺和嵩山中學只用了2億多,其餘款項去向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王益的胞弟王磊曾從中不當收受“高額財務顧問費”,幷將其中的4000萬元用於購買太平洋證券的原始股份。

劍指“太平洋”

  王磊的這筆“高額財務顧問費”讓人聯想到此前普遍被質疑的太平洋上市一事。2007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太平洋證券登陸上交所,這家註冊資本15億元的券商,掛牌首日股票漲幅就達到了424%,市值一躍達到700億元。“王磊投資的4000萬轉眼間也飈升至16億。”知情人士透露。

  對於太平洋上市,業界使用最多的形容詞是“蹊蹺”。 這家三年累計虧損8482萬元的證券公司躋身A股市場的途徑是與即將退市的雲大科技換股進行操作,但其上市用的卻是新代碼——既不是借殼也不是新股發行。同時,太平洋證券成爲中國第一家沒有經過證監會批准,尤其是沒有經過證監會發審委以及重大重組審核委員會審核直接上市的公司。

  作爲直接决定太平洋證券上市的文件,《關於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有關問題的批覆》(證監辦函[2007]275號),是由證監會辦公廳下發的,幷且沒有公布在證監會的官方網站上。一周後,證監會人事發生變動。

  一位證券市場的資深人士說,經過證監會辦公廳給上交所下發的批覆而上市的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受訪的一位法律學者分析,行政機關因爲實施行政行爲需要正式行文的時候,其行文主體只能是依法享有行政權力的行政機關。如果證監會實施行政行爲對外行文,法定行文主體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有證監會官員稱之爲股改中的特例,且是難以複製的“特例”。

證券亂象

  那麽這個絕無僅有的“特例”爲什麽會發生在太平洋證券身上呢?

  隨著王益被“雙規”,坊間開始傳聞,作爲王磊的哥哥,王益事發與太平洋證券蹊蹺上市有關。

  太平洋證券成立於2004年1月6日,是雲南省政府爲了托管問題券商“雲南證券”而專門成立的。公開資料顯示,“明天系”實際控制人肖建華,借助對外經貿信托的央企控股招牌,通過控股太平洋證券的幾家股東實際控制了太平洋證券60%以上的權益。據了解,“涌金系”魏東的哥哥魏鋒同時是 “明天系”泰山控股的股東之一。

  2006年初,“明天系”開始了太平洋證券的戰略性轉移,通過轉讓股權謀劃上市。根據知情人透露,在太平洋證券籌劃上市前後,該公司進行了兩輪增資擴股,股本擴大了1倍,股東數量也增加到16家。“太平洋證券在上市前以每股1元的價格轉讓將近3000萬的股權,這實際上是‘明天系’跟當地利益體的一種妥協。”知情人士稱,通過轉讓股權謀劃上市——新股東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能助推上市。因爲如果能上市將整體市值做大,即使出讓部分太平洋股權,總體上還是賺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