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郭偉峰:兩岸媒體該先“三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0 00:04:10  


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見證者、參與者:從左至右依次爲: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台灣《中國時報》原總編輯黃肇松、國台辦新聞局副局長范麗青和台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
  中評社香港6月10日電/台海網、海峽導報社記者採訪報道,1991年8月,當時作爲中新社記者的郭偉峰與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受《中國時報》的邀請,赴台采訪因“閩獅漁事件”被台灣方面扣押的福建漁民,成爲兩岸隔絕42年來第一次赴台采訪的大陸記者。昨天,在廈門接受記者采訪時,現任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的郭偉峰對兩岸新聞交流是相當的熟悉,他說,雖然兩岸新聞交流還處於不對稱的狀態,但是,隨著兩岸交流愈來愈密切,未來兩岸媒體將首先“三通”。

  這位資深媒體人表示,以前兩岸關係沒有和緩的時候,兩岸的信息確實沒有辦法更全面互相傳遞,但是,隨著兩岸愈來愈開放和經濟等方面的交流愈來愈密切,這種不對稱的狀態急需改變。

  因此,郭偉峰提出建構“兩岸共同媒體”的概念,兩岸的媒體需要進行新“三通”。第一,資金通。互相投資,包括對節目的投資、專刊的投資甚至媒體的投資。“這方面會從現在的個案走向規模”。

  第二,人員通。未來兩岸的媒體人員可以共建一個媒體來傳遞兩岸的信息,“我們 《中國評論》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但還是個案,將來會越來越多。”

  第三,信息通。未來兩岸關系改善,兩岸交流加深,很多東西都會包容,不需要排斥,信息的同步流通將會實現,而且現在是網絡時代,已經不存在這些問題,“所以我想如果兩岸的媒體人能够有這個共識,媒體先‘三通’,我們《中國評論》正在做這個事情,進入到我們這個平台的信息,可以正常地、大量地流動”。

  對兩岸媒體相當熟悉的郭偉峰認爲,《海峽導報》是一個很重要的媒體,在未來的媒體“三通”中很有價值。他說,台灣在轉變,兩岸關係在轉變,從北到南,海峽兩岸是中國的生命綫,也是未來的一條黃金綫,《海峽導報》應該有更大的格局,不應局限于厦門、福建,應在這個黃金綫中做更大的事業。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