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晚:勘災政治學又來了 馬政府剛上任就挨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9 15:34:07  


  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的社論指出,最近連番大雨,又把一向敏感的“勘災政治學”給掀了出來。災害發生時,“總統”要不要去勘災?多大的災害才需要“總統”去?“總統”勘災和“行政院”的職權會不會產生衝突?這些問題,在新政府上台不久,眾人還沒弄清楚之際,就直接衝擊了馬英九和劉“內閣”。

  社論說,對於災民來說,當然是政府官員勘災來得越快越好,越高層級的越好,表示政府越重視民眾疾苦。但是勘災通常並不只是大官去“看看”而已,而是要瞭解災害的嚴重性和問題所在,要處理災害損失和解決災害發生的原因,需要下達指示和做出承諾。於是,這就涉及到分層負責的權責,乃至於“憲法”上所規定的“總統”和“行政院長”之間的職權劃分。

  依照“憲法”,除了“國防”、“外交”以及兩岸關係屬於“總統”職權之外,“行政院長”為最高行政首長。災害的處理是內政,理應由“行政院長”出面。但只要民眾仍存有“一旦災害發生,就希望‘總統’出面關心”的心理,這樣的爭議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就算不說憲政體制的問題,光是“行政院長”和“農委會主委”之間,誰有權現場定奪多少補助金這樣技術層次的問題,恐怕也沒有令眾人皆滿意的答案。

  社論說,在台灣現有行政體制下,“農委會”和相關部會對各種災害都訂有損害補助標準。高層官員勘災後,如果直接改變這些標準,等於是破壞行政體制。但如果一切都按既有標準行事,則“高官出巡”也只是形式而已。受災民眾希望高官到現場,最主要是希望透過高層官員的承諾,改變行政體制的束縛,多得到一些實質的補助。而越高的層級,越有這樣的權力和可能性,所以才發生了日昨有災民直接向劉兆玄開口“要現金”的現象。災民受害是事實,“劉內閣”被罵“行動慢半拍”也是事實;但如果常出現“大官勘災可不可以發現金”的問題,則顯示體制規範還沒發生作用。

  社論指出,天災是無法抗力的自然現象,而“勘災政治學”卻是政治現實和社會心理的產品。“總統”和“行政院長”再怎麼表示關心災民,還是有可能被罵“慢半拍”,更何況,馬英九這次終於放棄划龍舟的決定,的確做得晚了一些。新政府在體制和慣例建立的問題之外,也應維持及時回應民意的敏感度,以免剛上任就挨罵。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