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央日報:從巴紐醜案反省台灣“外交”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09 11:49:07  


  中評社香港5月9日電/巴紐“外交”醜聞案,至今仍然是撲朔迷離,各說各話,連十億元究竟被誰拿走了,都還是個謎。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登社評表示,在案情真相大白之前,我們無意再做任何揣測,我們認為,在新政府即將成立之時,應該深入反省臺灣“外交”處境以及“外交”政策。我們也願藉這個角落,野人獻曝,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前“外交部長”錢復說過,兩岸政策是“外交”的上位政策,這句話道盡了台灣“外交”的困境以及定位所衍生的問題。長期以來,兩岸在“外交”上不斷地鬥爭,互挖牆腳,因此給了許多國家得以從中榨取利益的機會,所謂的金錢“外交”,可以說是兩岸“外交”鬥爭之下必然的結果。當民進黨以烽火“外交”做為“外交”政策時,它的背後,其實就是更龐大的金錢“外交”,而巴紐醜聞中的十億元,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已,而從中榨取利益,已經從外國人擴及到我們的政府官員,可見其弊害之深。 

  社評指出,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認為兩岸“外交”休兵應是臺灣“外交”政策的戰略目標之一。所謂“外交”休兵,是指兩岸在邦交國的數目上建立維持現狀的共識。換言之,大陸要將三光政策束之高閣,台灣也不必再汲汲於增加新的“邦交國”。在這種情形下,臺灣與現有“邦交國”的關係才能夠正常化,金錢“外交”的重要性降低,更不會淪為黑箱作業。 

  社評認為,“外交”休兵只是消極的目標,更積極的目標是要擴大並加深台灣在國際組織與活動的參與空間。此一目標,也必須建立在兩岸的共識之上。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強化台灣的“國家”地位,也不是為了台獨在鋪路,而是為了盡國際社會成員的義務,讓國際社會更穩定,讓需要協助的國家能得到我們的幫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世界衛生組織,台灣的參與對於世界的防疫措施,絕對是正面而必要,卻因兩岸政治問題而無法達成。

  如果我們回顧兩岸與“外交”的問題,彼此的心態實具有決定性的力量。早期雙方是互相想消滅對方,因此是全面的敵對,即使到了李登輝時期,雙方仍然互不信任,因此兩岸雖有交流,“外交”上依舊是劍拔弩張。到了陳水扁執政時期,彼此更不信任,不只協商對話的管道關閉,“外交”上更是烽火處處。二00八年,馬英九贏得“總統”大選的勝利,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契機。 

  首先,連戰先生在二00五年開啟了和平之旅,國共之間,乃至於大陸與台灣之間,不再以消滅對方為目的,而是建立了合作的心態,搭起了溝通的平台,也找到了合作的機會。 

  其次,馬英九先生一再強調九二共識,相信就職後不久,兩岸即能重啟協商,積極展開合作。 

  最後,大陸也了解到,兩岸只有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才是雙贏之局;同時,兩岸也不可能在“外交”鬥爭的狀態下維持一種互信良好的關係。我們從中共自馬英九當選後謹言慎行的表現上,即可了解他們不願破壞目前良好的氣氛,也希望在五二0後,兩岸能展開新氣象。 

  社評說,我們認為,在這樣的氣氛之下,新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加速建立互信,並且將這種互信延伸到“外交”的領域,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中活躍而有貢獻的一分子。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